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教師可以引一條資料投影,即唐朝詩人溫庭筠送渤海國王子歸國時的詩句“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作為本目總結,并要求學生回答初中所學的“車書本一家”的含義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概括,指出:渤海不僅在政治上是唐王朝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在經濟上、文化上與唐朝是不分彼此的一家。
五、“南詔的崛起”一目,教材主要敘述了三個問題:
1.唐朝支持南詔統一六詔。教師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敘述和分析:①六詔興起與南詔勢力的增強。7世紀前期,在今云南一帶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主要有烏蠻(今彝族的祖先)、白蠻(今白族的祖先)。烏蠻不斷向洱海擴張勢力,征服了當地的白蠻,先后成立了六個詔,即蒙詔、越析詔、浪穹詔、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詔互不統屬。蒙舍詔因地處六詔最南端,故又稱南詔。649年,南詔首領細奴邏建立大蒙國,自稱奇嘉王,臣屬唐朝。②唐朝支持南詔統一六詔。第一,南詔統一六詔的背景。早在唐初,唐朝就積極開展對西南各部族的招撫,廣置羈縻州縣。7世紀末,正當唐朝積極經營洱海地區的時候,位于唐朝西鄰的吐蕃迅速壯大,并不斷派兵進攻唐朝的西部邊疆,同時向東南深入到洱海地區和四川地區,嚴重威脅唐朝的西部邊疆。在吐蕃威脅下,五詔(蒙詔、越析詔、浪穹詔、賧詔、施浪詔)常依附吐蕃。為了遏制吐蕃勢力南下,減輕吐蕃對西南邊疆的壓力,唐朝積極支持南詔統一洱海地區。第二,南詔統一六詔的經過。從約730年至737年,唐朝調動姚州都督府的兵力協助南詔進行統一活動。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南詔首領皮羅閣統一了六詔。738年,唐玄宗冊封南詔王皮羅閣為云南王。皮羅閣諸子皆被唐朝封為刺史。第三,南詔統一六詔的意義。南詔的統一,結束了洱海地區各部落長期紛爭的局面,有利于洱海地區各族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唐朝通過冊封云南王來管理西南邊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漢族與西南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2.南詔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師可讓學生閱讀課本上相關的小字部分,思考并回答:①南詔社會經濟有較大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回答后,由教師進行歸納,指出:第一,南詔的統一,結束了洱海地區各部落間長期紛爭的局面,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二,唐朝先進生產技術與文化的影響,促進了南詔社會經濟的發展,縮小了南詔與內地在經濟文化上的差異。②南詔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繁榮的表現有哪些?
3.南詔與唐朝經濟文化交流。南詔的生金、丹砂、浪人劍、棉布等土特產傳入唐朝。宋人周去非的《嶺外代答》談到南詔的棉布,唐人稱為朝霞吉貝,織作精致,都已傳入內地。南詔還有一種赤藤杖,屢見于唐人的詩歌中,該是南詔的一種特產。此外,南詔樂也轉入唐朝。南詔還從漢地吸收不少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詔傳授紡織技藝,南詔手工業發達起來,與蜀地不相上下。這一批手工業者對唐朝與南詔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南詔城邑建筑大多模仿唐朝,現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就是漢族工匠恭韜、微義設計建造的,至今仍矗立于蒼山之麓。唐朝后期,南詔不斷選送王室、貴族子弟到長安、成都學習。被俘的唐朝縣令鄭回,擔任過南詔王鳳伽異、異牟尋等的老師,又長期擔任清平官,將唐文化大量傳入南詔。不少南詔人深通漢文,擅長詩賦,南詔王隆舜、清平官楊奇鯤都寫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被收錄于《全唐詩》中,足見當時唐代文化對南詔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