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太平天國運動教案
守衛天京的太平軍,給清軍以重大殺傷。擔負攻城主力的清將朱洪章后來在回憶這場戰役時,心有余悸地寫道:“不易當年克此城,今朝卻是信傷神。精兵四百遭全滅,壯士三千只半生。”(大屏幕展示)
湘軍攻占天京城后,曾國藩給清廷的一份奏稿中也寫道:“……與悍賊拼死鏖戰之苦,實為久歷戎行者所未見。……自六月初一起,令各營輪攻,傷亡極多。……如是半月,未嘗一刻稍休,肉搏相逼,損傷精銳,不可勝數。總兵陳萬勝、王紹羲、郭鵬程素稱驍將,數日之內,次第陣亡,尤堪憫惻。”
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了,但太平天國將士的英雄氣概深深地感染著我們,我們就如同回到那硝煙彌漫的戰場,就好像親眼看到太平軍的將士們與天王府同歸于盡的壯烈場景。
●這么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為什么會失敗呢?在教材中找出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性質、歷史功績等。
(2)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特點、失敗原因及意義
教師授課此內容,教學方法與對教材的處理深度,都應視任教班級學生的總體水平而定。在學生學業水平較一般的班級,可采取以教師分析為主,允許學生插言補充,活躍課堂氣氛,激勵學生思維。在學生基礎較好,學生水平相對較高的班級,可采取課堂討論的方法。在討論(或自由插言)中,如果有的發言能提出教材未列的內容,只要言之有理,有史有論,就應當予以鼓勵;而對一些立論偏頗,或過于空泛的發言,則應以啟發、誘導的方式,把他們引上正軌。
在分析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因、性質特點、歷史功績諸問題時,教師都須始終注意扣住下列兩點:一是太平天國運動所處的時代;二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階級屬性。為什么太平天國運動“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抓住這兩點來分析其成敗,。
●有人說:“如果沒有天京變亂,我國就會在19世紀中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如果沒有中外反動勢力的相互勾結,太平軍就會改寫自古以來農民屢反屢敗的歷史。因此,太平天國運動留給我們太多的惋惜。”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觀點?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首先,天京變亂的發生是由于農民階級自身所不可克服的狹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所導致。定都天京后,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領導集團成員,已在很大程度上拋棄了起義初期樸素的平均、平等思想,代之以各種腐朽的封建思想。興建豪華王府,制定森嚴的等級制度,追求個人的功名利祿和致密于繁縟的宗教義理,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天京變亂發生的必然。其次,太平天國運動發生時,中國社會雖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封建的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資產階級還未誕生,產生于外商企業中的無產階級人數極少,遠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總之,當時的中國尚未產生新的生產方式,因此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尚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即使太平天國勝利,也只會演化成一個新的封建王朝。第三,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和對太平天國的聯合鎮壓,是賦予太平天國運動的一大特征,它只是太平天國覆亡的重要客觀因素,并非決定因素。
可見,太平大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民階級的這種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決定了他們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學的理論,政治上提不出正確的革命綱領,組織上無法克服宗派主義傾向和保持內部團結,所以他們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它的失敗只能證明列寧“農民階級無法通過自身來解放自己”觀點的正確,也只能證明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