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二、侵華日軍對中國民族經濟的破壞
1.目的: 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主要目的。
2.方針:1940年,日本提出“ ”,意在將 完全納入日本的戰時經濟體系之中。
3.日本對華經濟掠奪的主要方式
①掠奪工礦業:主要以“ ”、“ ”等方式掠奪與控制淪陷區工礦業。
②物資管理制度:控制和壟斷了占領區的 ,對各類物資實行嚴格控制。極大的限制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
③勞動力:掠奪大量 ,嚴重破壞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三、民族資本的困境
1.外國資本的掠奪:一戰結束后不久, 卷土重來,它們憑借雄厚的實力,利用
等方法給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造成很大壓力。
2.官僚資本的壓制:
①官僚資本通過手中的權力,實行“ ”政策,把資本滲透到民族工業中去。 及專賣制度,使民族工商業損失巨大。
②官僚資本還通過 方式滲透到民族工業中去,侵蝕民族工業。
【思維拓展】
1.近代前期,中國近代化的三個階段
(1)主要特征: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器物層階段,鴉片戰爭至戊戌變法,學習西方的經濟技術;
第二階段:制度層階段,戊戌變法至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三階段:觀念層階段,新文化運動,全面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改造中國社會。
(2)重要實踐及其在近代化歷程中的地位
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生產方式,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是中國大規模近代化運動的起步;
維新變法運動衣建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制度為目標,從此中國近代化歷程由經濟技術階段進入政治制度階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嘗試。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民主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的近代化歷程中取得的偉大成果。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運動,運動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學的口號,成為中國邁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標志。
(3)中國近代化未能實現的根源
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雙重壓迫,再加上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使中國近代化屢遭挫折而沒有真正實現。
2.中國近代化的特點和中國近代化的啟示
概括特點和總結啟示要注意角度,遵循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先總后分的原則。如近代化特點可從歷程、領導、動力、部門和地區分布等角度入手,啟示側重于從阻礙或推動近代化的原因和條件上入手,注意從正反兩方面總結,表述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