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據陳碧笙《臺灣地方史》
材料三 據統計,19xx年至1944年,中國臺灣的對外貿易輸出額遠遠大于輸入額,其對外輸出總值約為90億元,輸入總額約為67億元,出超總額約為23億元。此外,自19xx年 - 1945年,中國臺灣人民在生活消費品中的對外依賴性呈增長趨勢,其中對日本產品的依賴性由13%提高到36.8%。
——據陸仰淵、方慶秋《民國社會經濟史》
請回答:1895年至1945年間,日本殖民統治者在中國臺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實現“日臺經濟一體化”。根據以上材料,試分析日本統治中國臺灣經濟措施的性質.并分析中國臺灣與日本的貿易關系對中國臺灣經濟的影響。
10.以現代化為中心研究中國近現代史是目前國內學術界史學研究的方向之一。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經濟的工業化,19世紀60年代一20世紀40年代,中國經濟的工業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上述經濟上的工業化有哪些顯著特征?
閱讀思考視窗
七七事變后,沿海工業決定內遷。以上海工廠的拆遷為例,據主事者林繼庸后來追述:“在炮火連天的時候,各廠職工們正在拚著死命去搶拆他們所寶貴的機器。敵機來了,伏在地上躲一躲,又爬起來拆,拆完馬上就扛走。看見前面的伙伴被炸死了,大聲喊聲唉喲,灑著眼淚把死尸抬到一邊,咬著牙仍舊向前工作。冷冰冰的機器,每每涂上熱騰騰的血!白天不能工作了,只好夜間開工。在巨大的廠房里,暗淡的燈光;\罩著許多黑影在那里攢動,只聞錘鑿轟轟的聲響,打破了死夜的陳寂!本瓦@樣上海146家的民營工廠遷到了武漢,又憑著這種精神,把工廠遷到重慶。
請思考:民族工業為什么要內遷,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l.c 民國的建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了障礙;一戰期間歐洲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出現了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2.a為中國化學工業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是范旭東、吳蘊初。張謇為輕工業實業家,劉鴻生是火柴大王。
3.d一戰結束后,外國資本紛紛卷土重來,它們憑借著雄厚的實力,利用跌價競爭等方法給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壓力。
4.d物資管制制度,便于日偽政權以低價收購的方式進行物資掠奪,極大地限制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
5.c抗戰爆發前,中國已經形成了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官僚資本通過手中的權力,實行“經濟統制”政策,把資本滲透到民族工業中去。統購統銷及專賣制度固定了近乎半沒收的收購價格,政府從中攫取大量的物資和財政收入,民族工商業損失巨大。b項是外部因素。
6.b 民族資本的薄弱是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觀因素,排除④。一戰結束后,外國資本紛紛卷土重來,給民族工業帶來很大的壓力;日本的全面侵華,并對淪陷區進行經濟掠奪,以低價收購的方式進行物資掠奪,極大地限制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官僚資本通過手中的權力,實行“經濟統制”政策,民族工商業損失巨大。
7.c 日本的“適地適產主義”是為了侵略需要,把淪陷區淪變為其經濟的附庸。d項與史實不很符合。a、b兩項是為c項服務的。
8.d 日偽政權對淪陷區的經濟掠奪,是為了侵略需要,把占領區變成軍事和工業基地,滿足戰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