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必修一語文教案及練習題全冊3
2、本文體現了蘇軾的哪些藝術才情?
明確:蘇軾的這篇文章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駢詞儷句,整散結合;句式長短不齊,用韻錯落有致,更多地表現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體的藝術特色。
三、課后作業
1、 背誦全文。
2、 總結虛詞“而、乎、其、且”的用法。
十六 始得西山宴游記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3.了解“為”、“窮”的不同用法。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疑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由《小石潭記》中的佳句導入,可引起共鳴,溫故知新,激發興趣。
二、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世稱“柳河東”。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長達XX年,后雖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貶為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響,曾提出“官為民役”的觀點。文學創作上支持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其創作成就主要表現在寓言、傳說、山水游記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記》是山水游記的代表作。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河東先生集》(劉禹錫編)、《柳河東集》(明人輯注)傳世。
三、研讀課文
1.一讀課文,落實詞句。
①學生自讀:圈出生字、生詞,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標記解決。
②教師范讀:補充注釋。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隱:躲避、隱藏。 栗(lì)覺而起( jiào)睡醒
③學生朗讀:讀準字音、停頓、語調。 (解說:反復讀課文,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以便讀準字音,熟悉課文內容。)
2.二讀課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畫疑難詞句,并質疑。
③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④復述主要內容。
3.三讀課文,把握總體。
①說說作者圍繞“始”“游”敘寫了哪些內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點?
討論解決:第1段寫游西山前,自以為永州的奇山異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對幽泉怪石飲酒娛樂自然灑脫。
第2 段寫游西山,通過望而見其異,登高知其隱,醉而忘歸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勝景的喜悅。
第3段點明游西山的時間。
●小結:文章過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為過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異之”領起西山之 游,結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與前文相照應。
4.四讀課文,難點突擊。
(1)作者為什么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內容是記敘西山之游,作者為何開篇從他處著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發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