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107頁的材料,啟發學生找到并運用生產力的有關知識來說明。
教師歸納:在生產力諸要素中,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而生產工具主要是由工業部門特別是機械工業制造的。因此,工業通過提供生產工具和勞動資料,標志并決定了社會生產力的水平,進而主導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展示課件:
提供 制約 決定
工業 生產工具 生產力 國民經濟
主導
(教師再進一步要求學生列舉實例來說明。)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指的工業是現代化機器大工業,而不是傳統的手工業。為什么強調這一點?請同學們從邏輯的角度和歷史的角度分別來分析。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從邏輯上分析,工業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而先進的技術裝備只有現代化機器大工業才能提供,傳統的手工業是無能為力的。從歷史角度看,機器大工業是一國現代化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現代化的起點和推動力。資本主義工業現代化的歷史表明,工業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機器大工業這個歷史階段時才產生的。正是因為有了現代化機器大工業,工業才能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生產力手段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其主導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問題⑥:第一個作用,是工業主導作用的主要體現,主要是指機械工業的作用;第二個作用,主要是重工業中的采掘工業、原材料工業、燃料動力工業的作用;第三個作用主要是輕工業部門的作用;第四個作用主要是指工業部門為國家提供了大量財政收入;第五個作用是指工業部門生產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軍用物質等。
教師提問:工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如此重要的地位,起著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國工業的現狀如何呢?
展示課件:
畫面為:我國工業成就畫面配合數據說明,選用建國50年工業成就展。
引導學生從規模、速度、門類、水平四個方面來看我國工業發展的巨大成就,并啟發學生從中認識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認識中華民族不屈不饒的頑強精神和無比巨大的創造力,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展示課件:
資料一:解放前,我國基本沒有現代化的大工業,原始作坊成了工業的主角,工業生產能力較低,1949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人均產量半斤多,不足一個拳頭大。1994年全國發電量只有43億千瓦時,不到現在3天的發電量。1949年全國原油產量12萬噸,是今天幾個小時的產量。1949年的中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一個多世紀。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