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時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資料二:1949年全國主要城市只有14萬小修配廠和手工作坊,工業企業固定產值只有120億元。經過40年的建設和發展,到1989年底,全國城鄉工業企業共有50多萬個,其中大中型企業就有12萬多個,工業固定產值投資累計達2萬億元,各工業部門的生產規模也分別達到建國初期的十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就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雄厚物質基礎。
材料三:1953-1989年我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58.8倍,平均每年增長11.7%,這種發展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主要工業品產量迅速增長,不少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的名次不斷上升,其中有的已經躍居世界前列。原煤從1949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1位;發電量、鋼和原油分別由25、26、27位都上升到第4位……這些表明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工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材料四:機械工業——已能制造60萬千瓦發電機組;年產30萬噸合成氮和24萬噸尿素的成套設備。冶金工業——已經能制造4000多立方米的大高爐,自行設計了1.7米薄版軋機。石油工業——已經全部采用數字地震探測技術,探測效果成倍提高,并已打成6000米超深井。建材工業——已經掌握水泥窖外分解新技術。電力工業——發電裝配已經跨入大機組、高壓大電網的新階段。原子彈、氫彈、核潛艇、運載火箭的制造,導彈、人造衛星的發射和回收等。
教師提問:上述材料證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小結:以上足以說明,我國工業的發展已經逐步轉到了一個新的技術基礎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問題⑦:我國工業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我們需要著重發展建筑業和工業各部門中的機械、信息產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車制造等,使它們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信息化是帶動工業化的強大動力,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可以迅速提高工業化水平,加快工業化進程。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信息化這一新的歷史機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是工業,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對這個概念進行了把握,希望同學們能掌握這種邏輯思維的方法。我們還學習了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分析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同學們增強用聯系的觀點、矛盾觀點全面看問題,既看到成就,又正視不足。
擴展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工業的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同學們要抓住今天,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將來為發展我國工業,振興我國經濟貢獻力量。
鞏固新課
展示課件選擇題:
1.XX年我國經濟普查通報,我國目前三大產業在gdp中比重分別為:13.1%、47.2%、40.7%,而發達國家這兩大比重大約在5%、20%、70%左右,這表明我國 ( d )
a.農業的基礎地位仍比較薄弱 b.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
c.工業化已經完成,但還沒有實現現代化 d.三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但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