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一)
分析學習需要往往是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為起點的,了教學設計主要考慮7個方面的教學問題:教學中是否有不適合學習者的學習目標?教學傳送方式所是否有效?教學能否提高學習者的動機、興趣?是否能夠達到學習目標?課程中是否增加了新的學習目標?學習者的組成是否有變化?資源和約束條件的情況? 學習需要分析的四個步驟:規(guī)劃、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準備最后的報告。 2. 學習內容的分析 學習內容分析工作主要分為四方面內容:確定教學目標的類型、對教學目標進行信息加工分析和確定學習內容、學習內容組織(或安排)、初步評價。 確定教學目標的類型或稱為.學習結果分類可以按布魯姆等提出的“認知、技能和態(tài)度”分成三個領域,也可以按照加涅提出的五種學習結果“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tài)度”分成五類。教學設計中,把教學內容劃分為課程(單指一門課程)、單元和課堂級(可以是知識點或一項技能等)三個分析層次。對每一個層次,依據(jù)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tài)度五種學習結果分類,區(qū)別學習任務的性質,并為進一步細化提供依據(jù),確定教學目標的類型。 教學設計中至少用到兩類目標:學習結束時應該達到的目標(即教學目標)和學習過程中必須達到的多個階段目標。前一種稱“終點目標”,后一類稱為“使能目標”。學習內容分析采用的步驟是從“終點”目標開始,然后“由上倒下”、“按部就班”分析確定達到終點目標的一系列的前提條件,并把它們作為按分類層次建立起來的、系統(tǒng)的使能目標,或稱為單元目標。 信息加工分析又稱“過程任務分析”,是以學習需要分析過程中得到的教學目標和學習者分析中得到的學生的起點狀態(tài)為依據(jù),逐步分析列出一系列的信息加工的內容和單元目標,從教學的終端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至學習者的起點狀態(tài)。信息加工分析采用加涅提出的五種學習結果 “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tài)度” 分類,首先將教學目標分解為5類內容的子目標,然后根據(jù)各類中的內容相互層次關系進一步分解成為在內容上并列或從屬的子單元。對學習內容進行信息加工分析,就是將實現(xiàn)教學目標時,學習者信息加工中涉及的所有心理的和操作的過程揭示出來的分析方法,或者說是確定學習者要達到目標所需要的學習內容。信息加工分析可以揭示兩種信息:清楚的描述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信息加工步驟和單元目標,即呈現(xiàn)一系列目標和行為。并且還可以揭示出某些不明顯的個別步驟。 信息加工分析完成后,學習內容分析的另一項任務就是鑒定從起點到終點之間所必須掌握的先決條件。先決條件包括必要條件和支持性條件兩類。必要條件是指決定下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條件,也就是使能目標。使能目標是構成高一級能力或傾向的組成成分。缺乏它,學習活動無法進行。 有效的學習除了必要條件之外,還要有一定的支持性的條件。支持性條件則像化學中的“催化劑”,有助于加速或減緩新的學習的進行。例如,認知策略、心智技能、學習動機與態(tài)度等則是其支持性條件。 學習內容的組織是依據(jù)確定學習內容中具體知識技能的邏輯結構和學習理論,對內容進行科學的安排和組合。學習理論關于學習內容組織的三種重要觀點: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螺旋式排列教學內容的主張;美國心理學家加涅提出的直線編排教學內容的主張;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逐漸分化和綜合貫通的原則。在編排學習內容時,應根據(jù)學科特點對上述三種觀點綜合運用:由整體到部分,由一般到個別,不斷分化;確保從已知到未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較簡單的先決技能到復雜技能的序列,排成一個有層次或有關聯(lián)的系統(tǒng),使前一部分的學習為后一部分的學習提供基礎,成為學習的“認知固定點”;按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排列;注意學習內容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加強概念原理、單元課題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知識、技能、情感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協(xié)調銜接,促進融會貫通和學習的遷移。 初步評價是一種形成性評價,用于考察選擇和組織的學習內容的效度和對學生的適合性。評價的內容主要有:確定內容對目標的有效性、確定內容組織的科學性、確定內容的教學性和適用性。 3. 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分析包括學習準備、學習風格和心理發(fā)展的年齡特征三項內容。 對學習者學習準備的分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分析學習者從事新學習的預備技能方面。了解學習者是否具備了新的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作為從事新學習的基礎;二是分析學習者對新學習內容的目標技能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習者是否已經(jīng)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規(guī)定的知識與技能。對那些已經(jīng)掌握了的內容,顯然沒有必要再作為繼續(xù)學習的內容。三是分析學習者對從事特定學科內容學習的認識與態(tài)度,檢查是否存在偏愛或誤解。確定學生起點行為的方法很多。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作業(yè)、小測驗或課堂提問等方法了解學生原有的基礎。教師也可以通過診斷性的單元測驗,來確定學生的起點能力或傾向。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持續(xù)一貫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學習風格的構成有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層面。學習風格的生理要素指個體對外界環(huán)境中的生理刺激(與聲、光、溫度等),對一天的時間節(jié)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時對不同感覺通道的偏愛。學習風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動機三方面。認知要素具體表現(xiàn)在認知過程中歸類的寬窄、信息的順序加工與同時加工、場依存性和場獨立性、分析與綜合、沉思與沖動等方面。情感要素具體表現(xiàn)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學習興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動機的差異、內控與外控以及焦慮性質與水平的差異等方面。意志動機要素則表現(xiàn)為學習堅持性的高低、言語表達力的差異、冒險與謹慎等方面。學習風格的社會要素,包括個體在獨立學習與結伴學習、競爭與合作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