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一)
班級教學的局限性:傾向于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在一般能力、興趣、學習方式和動機等方面同質的組,教學針對中等水平的學生,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學活動多由教師作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受到的限制;主要是接受性學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不適宜完成動作技能、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 (2)小組教學 小組教學的優點: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直接參與學習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促使學生民主與合作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形成態度、某些動作技能的訓練等)。 小組教學的缺點:教學進度不容易控制、教學目標難于一致。 小組教學形式:以學習任務為定向的學習小組、教導式學習小組、個別指導式學習小組、蘇格拉底式的學習小組、合作式學習小組、腦力激蕩式學習小組、漫談式學習小組。 (3)個別化教學 個別化教學的優點: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能力水平和學習速度,有利于因材施教;訓練學生的獨立學習、自負學習責任、獨立鉆研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靈活性大。 個別化教學的局限性:若長期作為主要的教學形式,會削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養和競爭意識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發展;個別化教學不是適合所有的學生,特別是有些缺乏學習自覺性的學生,可能會拖延學業;“代價昂貴”,需要比其他教學形式花多得多的時間、精力、財力和物力。 3. 教學方法 按教學目標分類,教學方法分為三種類型:認知類學習結果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樣式、討論、談話、實驗等七種方法;動作技能類的教學方法,如示范—模仿、練習—反饋等方法;情感態度類的教學方法,如直接強化、間接強化等方法。 4. 教學媒體的選擇 選擇教學媒體的基本思路是:對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學策略、教學對象、媒體的教學特性和功能、經濟性與適用性進行整體考慮,擇優選擇適當的教學媒體。 基本的選擇方法有:問題表、矩陣選擇表、流程圖和戴爾的經驗之塔。問題表是列出一系列相關的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尋找發現適用于一定教學目標的媒體。 矩陣選擇表是將教學媒體的種類為一維,以它們的教學功能做另一維,進行列表,再用一種評價尺度反應兩者之間的關系。如評價尺度可用高、低、中三種層次。流程圖是將選擇過程分解成一套按序排列的步驟,每一步驟都有相應的標有“是”與“否”的問題,選擇問題的是與否則進入不同的分支步驟,回答完問題,會有一種或一組媒體被確認為是最適用的。“經驗之塔”是美國媒體教育家戴爾(E. Dale)提出的,它將媒體提供的學習經驗進行排列,形成金字塔狀,由下而上分為11種層次。“塔”的最低層的內容提供的學習經驗最直觀、具體,逐層上升直接感覺的程度越來越下降,趨向抽象的程度越來越高。 影響教學媒體選擇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任務方面的因素、學習者方面的因素、教學管理方面的因素、經費和技術方面的因素、媒體的教學性能。 三、教學設計成果評價的設計 教學設計成果評價是一種特定的系統過程,包括確定評價目標,搜集有關資料,描述并分析資料,形成價值判斷,做出決策等步驟。教學設計成果評價從類型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從功能分為:診斷功能、改進與形成功能、區分優良和分等鑒定功能、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五方面。 1. 形成性評價 三級形成性評價的三個階段分別是:一對一的測驗、小組測驗、現場測驗。 一對一的測驗指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作為被試,使之對樣品材料作一對一的嘗試(一個評價者對一名學生)。從一對一測驗中獲取的各種信息應該對下列問題提供有效的證據∶ (1)對學生的起點能力的估計是否正確? (2)教學呈現的是否不夠清晰度? (3)測驗的問題和指導語是否不夠清楚、明了? (4)對學習結果的預期是否不夠恰當? 小組測驗是在小組范圍內的嘗試。 這一小組的學生從學生總體中隨機抽樣獲得,以代表目標總體。此時設計的教學和有關的材料被提供給由6至8名學生組成的小組。小組測驗的重點是“明確學生怎樣應用材料和需要怎樣的幫助”。通常,這種測驗在開始時對教學中即將教授的技能和知識進行一次前測,然后呈現教學,接下來實施一次后測。基于對前、后測分數的比較,從小組測驗中得到的信息就可初步回答學習是否發生及學習數量的問題。其它結果可用于說明教學呈現和問題的清晰程度,借此指導教學的修改。此外,還要編制一份有關的態度問卷,用于調查、評估學生對教學的各方面的態度。也可要求學生討論教學、前測和后測。 現場試驗是根據一對一和小組嘗試修改過的,并針對全班進行。也可以從打算教授的學生總體中抽取適當的樣本,嘗試教學方案。主要內容包括:對這個較大組實施(根據小組測驗結果修改過的)前測、后測、進行教學呈現、對學生和參與教學者實施態度調查等。在這種嘗試過程中,要觀察呈現的學習材料和它們的指導語是否充分?此外,還要收集教師使用這些材料時的操作質量和能否充分地利用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