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單元 鹽 化肥(人教九下)
設置情景(貼在黑板上)農作物生長時需要大量的氮、磷、鉀肥,如果缺少這些營養元素,農作物就會得“病”:實物1:發黃的菜葉與正常的菜葉比較。(缺?)實物2:矮小的小麥植株與正常的小麥植株比較。(缺?)實物3:葉片邊緣發黃的大豆葉與正常的大豆葉比較。(缺?)提出問題1.這三種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養分?2.如何區分常用的氮、磷、鉀肥呢?3.怎樣科學施肥?學生活動1.觀察實物、填寫下表: 氮肥磷肥鉀肥 碳酸氫銨氯化銨磷礦粉過磷酸鈣硫酸鉀氯化鉀狀態 氣味 溶解性 2.組內交流:交流觀察結果。3.展示觀察成果: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觀察的結果(其他同學補充)。4.學生小結:從外觀上區分氮肥、磷肥、鉀肥的方法(教師點評)。5.交流實驗結果:學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組代表匯報交流(教師指導,給予點評)。6.歸納小結:區分氮肥和鉀肥的方法。學習評價: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統計能正確區分氮肥、鉀肥的方法及人數)問題拓展黑板上的三種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養分?急需施肥。但是,買回來的化肥包裝袋因磨損,字跡模糊不清,無法辨認。現取化肥樣品分別裝入1、2、3號小瓶,放在實驗臺上。請你幫助辨認,指導施肥。看哪個組最先完成任務,把小瓶標號寫在黑板上對應的“生病”植物的下方。教師小結你們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了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對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是滿意,基本滿意,還是不滿意?課后活動1.整理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同學互相交流,查漏補缺。2.調查你的父母在貯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給他們提出合理的建議。3.社會調查:化肥使用的利弊與對策。 酸、堿、鹽的復習(案例) 復習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復習課的深度、廣度和容量是新授課教學所難以達到的,它不僅僅是幫助學生整理知識、形成知識系統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提高實踐能力的好機會。以往的復習課,我很注重知識點的串講和知識點的運用,但我發現學生只是習慣于做筆記,沒有真正理解,所以復習效果不盡人意,更談不上思維的創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變這種以老師為主的復習方法,將思維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討、自主總結、自主實驗,學生就不會乏味,而且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教學過程本課學習目標是復習酸、堿、鹽的性質,以及由性質引出來的酸、堿、鹽的區別方法。課前我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精心挑選了4組物質: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銨溶液b.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 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鈉溶液d.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鈉溶液 將每組物質在區別時可能涉及的物質名稱和儀器列出名單,交給實驗老師準備好實驗用具。我想通過創設生動的情境,設置巧妙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達到低起點、高要求的復習設想。課堂上,我將事先設計的4組物質寫在黑板上,問:“4組物質在類別上有什么共同點?”同學們都回答:“分別是酸、堿、鹽的溶液。”我說:“你們能將它們區別出來嗎?”學生開始分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