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溶解現象 (滬教)
分析:上述實驗叫什么過程,其中溶質是什么?溶劑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體才能當溶質,水才能當溶劑嗎?
歸納:溶質:固體、液體或氣體
(1)溶液的組成 溶劑:通常為液體
(2)溶液的名稱
不指明溶劑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體作溶劑時叫某溶液。
關于物質的溶解性:
問題引入:
(1)沾有機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卻很快有效,這是什么原因?
(2)為什么蔗糖加在熱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質的溶解性——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歸納:物質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劑的性質決定的,溫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響。
第二節 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學目的:
1.了解溶液組成的含義。
2.掌握用溶質的質量分數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和部分有關計算。
重點難點:
1.重點:溶質質量分數的表示方法及關系式的含義。
2.難點:溶液組成的含義。
教學過程:
[引言](1)在本章已學習了溶液的特征、組成、分類、物質的溶解度等知識,對溶液有了一定的認識。
(2)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碰到溶液的“濃”或“稀”的問題。例如,使用農藥時,太濃了可能傷害農作物,太稀了則達不到殺蟲效果。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質的確切數量,以便掌握。
(3)提出課題,溶液的“組成”究竟是什么含義呢?這是本課時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 溶液的組成
[說明]在實際應用中,簡單的“濃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劃分,已經不能滿足需要。很多情況下需要準確地知道溶液中溶質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數量的農藥中究竟含多少溶質才能既滿足殺蟲的要求,既節約農藥并且又不傷害作物。這就產生了從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
[指導閱讀]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溶液組成的意義的內容。
要求學生理解:(1)溶液的“濃”或“稀”是由溶質和溶液的量共同決定的。
(2)當溶液中溶質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確定了,溶液的組成也就被確定下來了。
例如:已知50 g氯化鈉溶液里含2 g nacl和50 g氯化鈉溶液里含4 g nacl,我們就能確切知道后一種溶液的溶質比前一種溶液的溶質多一倍。
[引導討論]
就上述例子展開討論:由于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所以當溶質或溶劑的量有所變化時,會有以下情況:
1.如果溶質量增大,溶劑量不變。則溶液量會增大,溶液會變濃。
2.如果溶質量減少,溶劑量不變。則溶液量會減少,溶液會變稀。
3.如果溶質量不變,溶劑量增加,則溶液量會增加,溶液會變稀。
4.如果溶質量不變,溶劑量減少,則溶液量會減少,溶液會變濃。
從而我們可以知道溶液的組成變化是由溶質、溶液量的關系決定的。溶液和溶質的量總要選取一定的單位來表示,例如質量單位克或體積單位升等,選用不同的單位時就會有不同的組成表示法。
我們主要學習溶質、溶液的量都用質量單位表示的溶液的組成及有關計算。
二、 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
[指導閱讀]教材定義:“溶質的質量分數是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
溶液組成的一種表示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溶液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
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液質量
溶液的質量(g)=溶液的體積(cm3)×溶液密度(g.cm-3)
2、溶液質量、體積、密度、溶質的質量分數之間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