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中常見的鹽(B案第二課時)
3.若要檢測某種物質中是否含碳酸根或碳酸氫根,你采用的方法是 。
4.你認為上述三個化學反應的反應物中, 是恒量, 是變量。
三、活動與探究(二)
按上述裝置:
1.將醋(3 ml)放入盛有小蘇打(1/3小匙)的大試管中,迅速用帶導管的膠塞塞緊試管口,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用另一小試管裝入2 ml 澄清的石灰水對比)
2.將檸檬用紗布擠出10 ml檸檬汁放在小燒杯中,以備下面實驗及“活動與探究三”用:將檸檬汁(3 ml)放入盛有小蘇打(1/2小匙)的大試管中,迅速用帶導管的膠塞塞緊試管口,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用另一小試管裝入2 ml 澄清的石灰水對比)
3.通過上述反應,你的結論是 。
四、活動與探究(三)
1.分別測出稀鹽酸、醋、檸檬汁的ph值,并記錄在下表。
2.在3個小燒杯中先分別放入小蘇打1/2小匙,然后同時在3個小燒杯中分別加入5 ml稀鹽酸、檸檬汁、醋,比較反應速度。(如圖所示)
3.通過上述實驗,你的結論是 。
ph值
與小蘇打的反應速度比較
稀鹽酸 檸檬汁 醋五、設計再探究
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溫度對小蘇打和酸的反應的速度是否有影響。
點評:這堂課的設計是受了一本名為《我們身邊的化學知識》的書的啟發,書中講述的都是美國中學生科學實驗活動,上面的實驗操作性非常強,主要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與技能,極具生活化。
這節課的內容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理解實驗中恒量和變量的含義,并學會用這類方法進行實驗設計,同時讓學生感受化學知識完全可以從身邊開始。進行這節課的設計時,閔靜老師參看了《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對于這節課的內容中讓學生對酸的ph值與反應速度的關系的探究這一設計進行了認真的思考,雖然課標在這一內容上并沒有這么高的要求,但對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并學習掌握這些科學研究的方法與技能,正是我們進行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盡管有些知識高于課標,不要求掌握,課后,發現學生完全能理解這些知識,這也說明我們中國的中學生比美國的毫不遜色。
點評:湖北宜昌市教研中心 劉永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