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自然界的水(教案)
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在高定向裂解石墨表面上刻寫的漢?“中國”,其中筆畫的線條寬度為10nm。如果用這樣大小的漢字來書寫《紅樓夢》一書,只需大頭針針頭那樣小的面積,就可寫進全書的內容。
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畫出來的中國地圖其比例尺為l∶1013。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中國地圖。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實驗:在40ml的蒸餾水中滴入幾滴酚酞,取少量置于試管中,滴入濃氨水,觀察到溶液變成紅色。
討論: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過程中,分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物理變化時,分子不變,只是分子間的間隔發生了變化,而在化學變化中分子發生了變化,變成更小的粒
如48頁圖3-8(或右下圖)所示,
燒杯a 燒杯b
現象 溶液慢慢變紅 無現象
原因 氨水分子不斷運動,擴散。使酚酞變紅
3、分子之間有間隔
物質呈三態變化的原因:分子之間的間隔大小發生變化的緣故。
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發生變化,生成別的物質的分子。
水受熱變成水蒸氣,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觀過程。
【討論】:這兩個變化中,物質的分子有沒有變化;如何從分子角度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這些現象::a:路過酒廠門口,并未喝酒,卻能聞到酒的香味;
b:在煙廠工作,雖不會吸煙,身上卻有一身煙味;
c:衣服洗過以后,經過晾曬,濕衣變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漸漸消失,但水卻有了甜味.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卻不滿一杯.怎么回事?
【評價】: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并提出問題: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變化,而發生化學變化時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如:硫分子,氧分子在點燃條件下變成了二氧化硫分子,那么由二氧化硫分子構成的二氧化硫氣體,是否具有硫和氧氣的化學性質呢?(如:是否助燃)為什么?
【思考、回答】:因硫的化學性質由硫分子保持,氧氣的化學性質由氧分子保持,而二氧化硫分子只能保持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物質在發生物理變化時::變化的只是分子間的距離和排列方式,而分子本身并沒有改變.(如:三態循環)
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舊的物質的分子被破壞,新的物質的分子生成.構成新的物質.
如: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硫的分子和氧氣的分子被破壞,生成了二氧化硫的分子,無數多個二氧化硫的分子,就構成了二氧化硫.,硫的分子和氧氣的分子被破壞了,沒有了,當然不能再保持硫和氧氣的化學性質了.
分子:: 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 ,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相同;
【分子間存在吸引力】
打開一瓶酒精和一瓶水的瓶塞,酒精揮發比水快;熔化蠟燭比熔化蔗糖容易。這是由于它們分子間的引力大小不同所致。當酒精和水的分子要從其表面“逃走”時,其余的酒精和水的分子就“拉住”它,不讓它走,這就是分子間的引力。只是外界提供的熱量克服了分子間的引力讓它“逃走”罷了。
這是荷蘭物理學家范德華在1873年提出來的,他并且在計算氣體體積受壓強和溫度影響的變化中加上氣體分子間引力的影響,受到科學家們的贊賞,獲得19xx年諾貝爾物理獎。由此,分子間引力又稱范德華力,或簡稱分子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