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的發展,示例
2.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概念始于20世紀70年代,由于視角不同,可持續發展的界定也難以統一。例如,生態學家們強調可持續發展的自然屬性、生態屬性,即強調生態持續性、生態系統的支持能力;社會學家們則突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屬性,即倡導社會公平和提高生活質量。這些界定從特定角度看都有道理,但顯然不夠全面。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由前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大會在長篇調查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作出了最權威的界定:“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定義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它不僅指明了“需要”與“限度”兩個基本要素,而且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豐富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有何現實意義?(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①可持續發展第一次自覺地把自然生態系統納入影響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本變量。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獨立因素被重視,甚至具有比經濟系統基礎性更強的地位,這一點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著難以估量的影響。②可持續發展要求并體現著人類實踐方式的歷史性躍進。可持續發展通過對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的改善及其對人口的控制,為人類實踐創造可持續的條件。③可持續發展內含著一種深刻的文化自覺感,從而提升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導致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
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問題較為嚴重。在今后制定新的經濟發展戰略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迫切和艱巨的任務。請問:“世界各國為什么都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的一種重要選擇?(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闡述)伴隨著全球化進程和工業文明負效應的不斷聚集,全球問題以更尖銳、更鮮明的形式沖擊著人類,致使各國必須正視并設法解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短缺、人口膨脹,以及深層次的民族主義、唯物主義、經濟主義等問題。這些挑戰的全球性、急迫性危及到每一個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的生存,所以應對這些挑戰,必然成為21世紀人類的共同選擇。而應對挑戰的最佳方略與出路,就是堅持可持續發展,這是人類發展觀的重大轉折,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三、中國與經濟全球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在新的國際格局的建立過程中,中國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政治大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為了擺脫在世界經濟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堅持依靠科技進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除了加入亞太經合組織等區域合作組織外,還積極為加入世貿組織而努力,并終于在xx年11月10日實現這一夢想。請同學們討論一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利與弊?(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利大于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意味著我們抓住了經濟全球化這個最重要、最寶貴的機遇。在享受wto權利方面,如果利用得好,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擴大出口,更多地吸引外資,更恰當地保護和支持國內產業發展,更有效地對付某些wto成員的貿易歧視。利用得不好,以上利益就難以充分獲得,有的甚至會喪失。同樣,在履行義務方面,如果我們能變開放壓力為改革動力,變外來挑戰為自身機遇,切實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大膽實行科技創新,不斷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可以減失增得,興利除弊。總之,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必將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