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2
我們要問的是,為了達到目的,競爭是否就可以不擇手段?
對這樣一個問題,參賽者可以有下列選擇:
中國比較傳統的做法是抱著一種謙虛的態度,對別人進行有理性,公正、客觀的評判,如果確實是別人比自己出色,那就很坦誠地承認自己的不足,由衷地贊美別人,并真誠地祝賀優勝者的成功。
比較折衷,比較現代,而又為當今青年都能接受的做法是絕不放棄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風采,用盡可能完美的方式來凸現自己的長處,以便在外在風度上和內涵氣質上來戰勝自己的對手。但絕不因此而失去對別人的客觀評價。
在梅龍鎮廣場青春大使決賽中我們看到了最不愿見到的情況。選手們相互攻訐,彼此詆毀,語多不敬,已近似謾罵。有專家指出,這種上不得臺面的做法,即使是作為一種參賽技巧,也是極不可取的。
競爭無非兩種指向:一是相互激勵,一是相互毀損。
競爭并不排斥合作,從某種意義來說,競爭也是一種合作。大賽的桂冠只有一個,最終獲勝者畢竟只是少數,因此對大多數參賽者來說,重在參與。競爭的目的是提高自己,在競爭的過程中與選手們交流、切磋、砥礪,以求得共同的發展。由于參賽者共同的合作,創造了一種競爭的氛圍,正是在這種競爭的過程中,選手們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
為了達到目的,在競爭的過程中詆毀對手,是一種很卑劣的行為。不僅顯示出參賽者道德上的缺陷,還暴露出她們在文化、知識、素養上的底氣不足。她們不是想辦法提高、展示自己的才干、風采,以使自己脫穎而出,所謂“水漲船高”,即你行我也行,而是千方百計地毀損別人,似乎只有把別人貶低下去,才能顯露出自己,所謂“水落石出”,即你不行我行。
是什么導致了這些青年人觀念的如此異變?
在中國,青年人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自信,這無疑是社會的一個進步,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不會展示自己,就意味著被淘汰,唯唯諾諾的謙謙君子,怕是越來越不能適應今天的生存環境。但是我們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一些青年片面理解了“自信”,許多青年對“你崇拜誰”這一問題的回答,永遠是“自己”,這種自信并不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的。同時,保持對其他個體的充分尊重,應該是自信的前提。否則,自信會演變成自私。如“青春大使”決賽中一些選手的做派,那種舍我其誰,不可一世的架勢,除了虛張聲勢的造作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她們只顧自我的一種自私心態。
我們現在也較少與人為善的教育,過多地強調個人奮斗,而忽略了應該怎樣與他人合作以取得成功,更忽略了如何在競爭中不傷害別人。目前社會流行“叢林哲學”的價值觀,即所謂弱肉強食,優勝劣汰。一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惜任何代價。一些“青春大使”參賽者迫不及待地使用一些惡俗的語言,彼此攻訐,甚至不惜出口傷人,破壞了比賽寬松和諧的氣氛,最終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競爭以不傷害別人為前提,競爭以共同提高為原則。競爭不排斥合作,良好的合作促進競爭。這使我想起上海行知中學上過的一堂面向全國教育界的心理公開課,主題就是:競爭與合作。
老師引導學生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游戲──“火海逃生”。老師將許多乒乓球放進瓶子,只露出系著的棉線。花瓶代表大樓,細細的瓶頸是惟一的出口,七只乒乓球則是樓里的居民,要求當大樓突然起火時,全體居民能在短時間里安全逃離。七名學生興奮地上場了,他們各執一根棉線,報警器一響,都以最快的反應拉扯繩子,可一個“人”也沒能脫離火海,原來,七只乒乓球都卡在了瓶口。這幾個學生面面相覷,只見其中一個小聲跟同伴們商量了幾句,又開始了第二次實驗,這回大家沒有各顧各地拉繩子,而是由左到右依次地拉。果然,報警器的尾音還沒結束,七位“居民”已離開了出口,轉移到了安全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