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2
根據演講專題,你要確定“講什么”和“怎么講”。
“講什么”就要確定演講的立意和選材;“怎么講”就要確定演講的語言和結構。演講的立意應該鮮明、集中、獨到、新穎;演講的選材應該鮮活、生動、典型、恰當。一位演講者參加“21世紀,我為祖國做什么”專題演講,選擇了一個很小的切入點──“環保,從我們每一個人開始”,但演講因為具有針對性和說服力,獲得了成功。
演講稿,主要是靠口頭語言傳達信息,它不是書面語言供人眼睛閱讀。因此,你在撰寫演講稿時,不妨邊講邊寫,使演講語言瑯瑯上口,適合于口頭表達。
(2)熟悉講稿
雖然演講不能照本宣科地讀稿或一字不差地背稿,但也不是完全脫離講稿另起爐灶,信口發揮。熟悉講稿,最好能背誦講稿,應是演講成功的重要條件。善于演講的法國總統戴高樂的經驗之談是“寫下講稿,把它記在腦子里,然后把它扔了”,許多演講者的切身體會是“無稿不上臺,上臺應無稿”。
演講時講稿的主題、觀點、總體結構、重要理論依據一般不可輕易變動。當然,具體事例、場景描繪、態勢技巧可根據不同場合隨機應變。但這些隨機應變不可盲目隨意,適當調整只應是局部的和微觀的。
在反復誦讀講稿時,對演講的內容、語言和結構可能會產生新的感受,你不妨記下這些感受,以進一步完善講稿。
(3)設計演講
所謂演講,既有“講”,也有“演”。除了語言表達以外,還應該借助手勢、動作、表情等等手段,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演講與口才》主編邵守義教授認為:“有聲語言是演講活動最主要的表達手段,要求吐字清楚、準確,聲音清亮、圓潤、甜美,語氣、語調、聲音、節奏富于變化。態勢語言就是演講者的姿態、動作、手勢和表情,要求準確、鮮明、自然、協調。演講就是演講者在特定的環境中,借助有聲語言和態勢的藝術手段,針對社會的現實和未來,面對廣大聽眾發表意見,抒發情感,從而達到感召聽眾并促使其行動的一種現實的信息交流活動。”演講者應以講為主,以演為輔。如“講”而不“演”,就缺乏形象生動的感人力量;重演輕講,就會喧賓奪主,沖淡演講的內容,削弱演講效果。
演講不能只是念講稿,如果沒有眼神的交流,沒有恰當的手勢,就沒有現場交流的生動效果。如果運用恰當,在講稿基礎上的現場即興發揮能夠獲得與聽眾的心靈交流。
(摘自七市編委會《交談•演講•論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XX年版)
2.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孫云曉、孫宏艷)
任何一個成功者,幾乎都會被人們看做是會做事的人,人們情不自禁地把羨慕的眼光投向他們。可是,你是否想到,幾乎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經歷過失敗的考驗?
對于任何一個在成功之路上艱難跋涉的人來說,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失敗和挫折。就像一個人要生存就必須經歷白天和夜晚一樣,逆境就等于是晚上。要學會做事,就必須先學會正確對待挫折打擊。
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故事也許會給你一些啟迪。
1935年9月1日,小澤征爾出生在中國的沈陽,6歲時隨全家返回日本。少年時代的小澤征爾就顯露出了音樂天賦,他喜愛聽音樂,尤其喜愛聽交響樂。一次,他跟隨父母去聽日本廣播協會交響樂團的演奏會,俄國著名指揮家列昂尼德•克魯采爾擔任樂隊指揮。聽著優美動聽的音樂旋律,看著樂隊指揮那揮灑自如、熱情洋溢的指揮風姿,小澤征爾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他暗暗想:我一定要成為列昂尼德•克魯采爾那樣的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