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2
由此,在同學之間引發了一場辯論:“競爭比合作重要,還是合作比競爭重要?”最終,同學們清楚地認識到,惡意競爭必然導致兩敗俱傷,良好的合作比競爭更重要。
(選自《學會共處》,北京出版社XX年版)
第三單元單元指導
本單元文體都是小說,主題是少年生活。所以教學重點為兩個:一是小說的學習,通過情節、語言,分析感受人物性格,理解作者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建議采用思路教學和人物分析教學方法;二是感受和體驗作品中所反映的少年生活,并聯系生活中自己的少年生活,激起學生對自己生活的思考。
《故鄉》教學設計
一直來我們把《故鄉》定位在批評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反映舊中國農民的辛苦生活。然而這樣的理解明顯帶有時代和政治色彩,而且對一個中學生來說,顯得十分牽強。這篇小說比較深刻全面地反映舊中國的社會生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多角度理解小說的主題。
1、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殺的過程。這樣的悲劇在今天或許還在演繹。不過是麻木的特點不同而已。
2、從閏土、楊二嫂的身上可以看到舊中國社會的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
3、渴望純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渴望故鄉可以說是渴望一個純真、美麗的精神家園。然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和現代社會的思想道德的庸俗化,使作者感到十分的失望。
以上幾種主題的理解都是可以的,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一方面結合小說的時代、人物探究主題;另一方面也可以聯系現代社會的現象理解小說反映主題的典型性。
第二個教學建議是把教學重點放在人物分析上,學會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及前后變化推演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命運的原因。這個環節的處理一定要注重細節,注重落實在具體的語言上。
第三個教學建議是因為小說篇幅比較長,人物較多,思想深刻。所以更要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和自主探究。要放更多的時間給學生閱讀和分析討論,切忌教師的分析或教參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
教案設計:
第一課時:自主閱讀,梳理故事情節,自主設計問題。
第二課時:問題反饋和探究,人物性格分析。
第三課時:主題理解和作品延伸。
10.孤獨之旅
這是一篇寫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切合學生的心理和生活。杜小康在因家道中落,隨父遠離家鄉去放鴨。因而失去了上學機會,也失去了同學、朋友。過早得經歷人生成長的艱辛。但是這個孤獨之旅也促使他的成熟,使他很快變的堅強、勇敢。這個經歷看似是杜小康獨有的,其實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有這樣的經歷和磨難,沒有這樣的經歷和磨難的人可能永遠不會“長大”。被“拋”后的精神轉變,是成長的催化劑。
小說著重描寫了小康在這個過程中的心理歷程,而且善于通過其它事物來映照小康的心理,如鴨子的活動、周圍環境的渲染等。所以這篇小說不僅寫出了一個少年成長中普遍的心理歷程,而且構思巧妙,寫法獨特,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教學建議: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動組織教學,要學生從自己的視角理解小康的心理,這樣更切合學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例如“當時假如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等!
(2)要注意環境描寫的作用。鴨群的活動、蘆蕩的描寫、風雨的描寫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不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訓練,使學生也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