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教學設計
附:關于文言句子朗讀停頓劃分指導例析一、“意義單位劃分法”:文言句朗讀的停頓劃分可先揣摩意義,再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則“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有一定停頓。例1.望晚/日照/城郭(《登泰山記》)“望晚”是“向晚”、“傍晚”之意,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個意義單位。不可讀成“望/晚日/照城郭”。例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樂其樂”前一“樂”字用做動詞,“以……為樂”;后一“樂”字,作名詞,“所樂的事”。“樂其樂”即“以其樂為樂”。不可誤讀成: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二、“語法結構劃分法”:根據語言順序處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中心語”、“狀語——中心語”、“動補”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謂之間、謂賓之間、狀語與中心語之間、動補之間要作停頓,以使語意明顯。1、 主謂之間、狀謂之間、動補之間可作停頓。例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例4.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例5.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例6.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例7.永之人/爭/奔走焉(《捕蛇者說》)2、 動賓之間,結合緊密時不停頓,但賓語有定語限制或修飾,就須停頓。例8.故/克之(克之是動賓關系,但賓語為單音節,動賓結合緊密,不需停頓,否則讀來反而生硬。)例9.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路之遠近”是忘的賓語,有其修飾限制語,結構完整,自成層次,動賓之間,往往有其停頓。)3、 幾個狀語之間雖有停頓,但只相當于現代的頓號級別,可不作停頓。例10.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每與臣”有“每”、“與臣”兩個狀語,可以連讀,不必停頓。)4、 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一般不停頓。例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三、“文言句式特點劃分法”:要留心文言句式特點,如倒裝句(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省略句、判斷句、被動句、固定結構句等,劃分停頓時須維護其古代語言特點和意義的完整。例1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謂語“鼓”)例1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廟堂之高”是定語后置)例1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是介詞,后省略賓語“之”,代桃源村人)例15.孔子云:“何陋/之有?”(賓語前置句,應調整為“有何陋?”)例16.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于其上”是狀語后置)例17.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所以”在句中是“……的原因”之意,是固定結構;“也”表判斷語氣,“此……也”是判斷句)例18.帝/感/其誠(“感”具有被動意義,“被……所感動”)四、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范圍。例19.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殫”、“竭”是關鍵詞)例20.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入”、“出”是關鍵詞)例2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先”、“后”是關鍵詞)五、留心名作狀的朗讀停頓。例22.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作狀,“像狗一樣”修飾“坐”的樣子,不能讀成:其一犬/坐/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