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8
作者不人云亦云,對名句的闡釋很有新意,值得借鑒。
第 計 化用計
化用在很多時候更像是仿作,借用名句的形式來抒發感情,屬于“舊瓶裝新酒”。1959年秋天,時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到南陽武侯祠參觀,看到武侯祠大殿旁有這樣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胡耀邦笑著對隨行的同志說:“我來改改這副楹聯,你們看好不好?”說完,朗聲吟誦道:“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改后境界高遠,是化用的范例。
仿作有時是為了戲謔或譏諷。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載:劉攽晚年因為疾病,須眉皆落,鼻梁將斷。一日和蘇軾等人酒席間各引古人語相戲。蘇軾嘲弄劉攽說:“大風起兮眉飛揚,安得壯士兮守鼻梁!”座中人笑倒。蘇軾的戲言與劉邦的《大風歌》結構無二,但主題卻大異其趣!氨橇骸迸c“四方”相比,相差懸殊,滑稽效果因而格外強烈。
請再看一些例子。
1.前不見青山,后不見綠水,念天地之污染,獨愴然而涕下。(仿《登幽州臺歌》)
2.清明時節沙紛紛,路上行人滿面塵。借問青山何處有,學童遙指盆景中。(仿《清明》)
仿陳子昂和杜牧的詩句,對環境污染進行辛辣的諷刺,機智幽默,發人深思。這已經在仿名句的基礎上,更進步到對“名篇”的仿作。魯迅在“九•一八”以后,為批判國民黨從北平搶運文物,而不準大學生逃難,仿崔顥《黃鶴樓》寫道:
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 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此外,像劉禹錫的《陋室銘》、《紅樓夢》中的《好了歌》等這些名篇也常成為大家仿作借以諷今的對象。
化用名句也可以只改變名句中的一部分。清明將至,一家省報轉發新華社電,標題是:清明時節雨紛紛,網上亦可悼故人。這個標題巧用名句,時代氣息,古典意味兼有,不同流俗。中國臺灣一家報紙也曾用“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把孩子生”為標題報道中國臺灣少女媽媽增多的新聞,“再回頭已百年身”被改換為“再回頭把孩子生”。
我們還可以對名句適當改造,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請看下面兩例:
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眲⒂礤a的名作《陋室銘》,全文八十一字,千古吟讀。既可尊為散文典范,何不可以視為作文指南?正可謂:文不在長短,有識則新,有誠則靈。(李炳銀《散文語屑》)
4.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說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卻道:“山不在名,有泉則靈!碧N育生機,滋潤萬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靈魂。(謝大光《鼎湖山聽泉》)
以上二例均是對《陋室銘》開頭四句的化用。再看一例:
5.東坡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說:寧可無肉無竹,不可一日無書。(鄧州《讀書樂》)
作者套用東坡名句表達對書籍的摯愛之情,頗有新意。
化用名句(篇),應注意:一、選取最佳名句(篇)。取法乎上,保持高起點,同時,由于原作為讀者所熟知,讀來如故友重逢,分外親切,易喚起好感。二、貴在推陳出新。大家熟知的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變來,宋人秦觀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是對隋煬帝的“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的改造,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仿作的典范。三、勿過于隨意;妹洌梢源蛉,可以正色,亦可莊諧并出,在正式場合均應有嚴肅態度,用之以表達積極的意義,不可輕浮、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