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是一個為自己和本階級的罪惡而懺悔的形象,瑪絲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動了他,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贖罪。聶赫留道夫?qū)θ嗣窨嚯y的同情,對本階級罪惡的懺悔,以及在懺悔過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當時一部分進步的貴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是一個從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覺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層婦女的形象。如果說與聶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顫了她麻木的靈魂的話,那么與政治犯的接觸則使她開始了對新生活的探索。瑪絲洛娃形象已經(jīng)越出了當時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筆調(diào)描寫下層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下層人民不可摧毀的堅強意志。同時,《復活》也顯示了托爾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決心和徹底暴露舊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說對沙俄的法律、法庭、監(jiān)獄,以及整個國家機器和官方教會,都給予了無情的抨擊。
為此,托爾斯泰遭到當局和教會的迫害,還被開除教籍。然而,托爾斯泰在人民中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托爾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說《哈澤•穆拉特》和《舞會之后》等優(yōu)秀作品。19xx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杰出代表,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shù)技巧辛勤創(chuàng)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天才藝術(shù)家”。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
3、背景資料
托爾斯泰生活的時代,社會上一些人成為拜金主義者。他們窮奢極欲、貪得無厭,社會風氣與日俱下。為此,托爾斯泰寫了這篇小說,諷刺批評那些貪得無厭的人。
4、初讀課文,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標注學習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和老師、同學交流。
5、再讀課文,掌握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從整體上把握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探尋小說的主體。
咂(zā):用唇吸;呷。
棘(jí):泛指有刺的草木。
灼(zhuó):燒;烤。
多音字:埋(埋葬/埋怨)著(著火/著力)
形似字:(米粟/板栗)(熠熠生輝/翌日/褶皺)(貪婪/夢想/焚燒)(廣袤/錦衾/裊裊/梟雄)
廣袤:廣闊、遼闊。
輾轉(zhuǎn)反側(cè):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不能入睡。
集思廣益:集中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與眾不同:不同于一般。
三、布置作業(yè):
反復閱讀小說,理解小說的內(nèi)容和主旨。
第二課時
一、教師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對生字、生詞的掌握。
二、教師指導學生賞析課文,并討論下列文題: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歸納小說的主題。
(1)小組討論:
(2)全班討論:
(3)教師總結(jié):小說通過對帕霍姆為擁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敘述,評判了貪得無厭的人,揭露了社會的黑暗現(xiàn)象。文章先寫帕霍姆的貧窮狀況,又敘述她的貪得無厭的事情,最后對這種人進行了評判和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