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復習資料:文言文閱讀分析
7.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譯: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將實情報上。
理解性默寫
1.“曹劌請見”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2.表現魯莊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3.曹劌認為三鼓之后才能作戰的理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4.本文的成語是什么:一鼓作氣。
5.曹劌認為對于作戰而言最重要的的是:夫戰,勇氣也。
閱讀理解
1.“忠之屬也”具體指什么?答: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文中的“將鼓”“將弛”表現了魯莊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現了曹劌什么?
答:“將鼓”“將弛”表現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未可”“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3.曹劌分析取勝的原因有兩條:一條是選擇有利于進攻的時機,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條是把握有利于追擊的時機,又是哪一句?答:彼竭我盈。轍亂旗靡。
4.曹劌認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戰前曹劌與魯莊公的論戰中,魯莊公的“鄙”表現在哪里?曹劌的“遠謀”又表現在哪里?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答:魯莊公把戰爭取勝的希望寄托在少數人的支持和神靈的保佑上。曹劌認為取信于民是獲勝的保證。
5.本文多處將魯莊公與曹劌進行對比描寫,請找出其中一例,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答:戰前:魯:淺陋,曹:有遠謀;戰時:魯:不作調查,急躁冒進;曹:實地調查,抓準時機;戰后:魯:茫然不知,曹;細說原委。好處:通過對比,突出曹劌指揮作戰的軍事才能。
6.曹劌的“遠謀”體現在哪里?用自己的話從政治和軍事兩方面簡要說說。
答:政治方面:認為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軍事方面:善于把握進攻和追擊的時機。
7.談談“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為下文寫莊公作鋪墊②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
8.如何評價曹劌這一人物形象?
答: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論戰表現出他的勇氣,作戰“下視其轍”“登軾而望”,充分體現了他審慎和豐富的軍事經驗。
9.選文闡明了弱國在對強國的戰爭中所應采取的戰略戰術原則是什么?請再舉出一個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答:所應采取的戰略戰術原則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后發制人。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成皋之戰、昆陽之戰。
10..學習這篇文章之后,你能從曹劌或魯莊公身上獲得什么啟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結合文章說理由)
明確:從曹劌身上獲得啟示:可從遠見.愛國.責任感等方面說;從魯莊公身上獲得啟示主要是從納諫.領導與人民的關系方面說。
11.有人說,“長勺之戰”的勝利,曹劌功不可沒;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魯莊公也有一定的功勞。你的看法呢?
明確:本題是開放題,可從“有功”“無能”或“兼而有之”三個角度來答題,能自圓其說即可。從“有功”方面答:魯莊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虛心聽取曹劌的意見,作為決策者,有一定的功勞。也可從“無能”方面答:魯莊公是個平庸的國君,作為統治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他把戰爭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軍事上的無能,完全依靠曹劌的才能才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可以把“有功”“無能”結合起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