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復習資料:文言文閱讀分析
10.鋨其體膚:使┅┅饑餓。11.空乏其身:使┅┅貧困。12.亂其所為:使┅┅錯亂。
13.所以動心忍性。動:使┅┅驚動。忍:使┅┅堅韌。
重點語句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譯: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勞其筋骨。譯:一定要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
3.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譯:使他受饑餓,資財缺乏之苦。
4.行拂亂其所為。譯: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
5.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用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長他原來沒有的才干。
6.人恒過,然后能改。譯:人常犯過失,然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譯: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8.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譯:(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
9.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滅亡。
10.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會使人委靡死亡。
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說明人才必須經過艱苦磨煉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作者所擺出的事實論據是: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4.分析亡國的條件的句子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閱讀理解
1.作者開頭列舉的六位歷史名人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答:從卑微窮困歷經磨難而成長為明君賢臣。
2.根據本課事例歸納的觀點是:人才在困難中造就。
3.作者用名人的史實想說明什么?做什么論據?
答:想說明造就人才,必須先經歷一番憂患磨難。做事實論據。
4.“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從結構上的作用?
答:過渡,承上啟下。由六位名君賢臣的事實過渡到要成就大事業必須經歷磨難的一般意義。
5.第二段所論證的觀點?
答:要想成就大事業,必須先經歷生活.思想.行為上的磨難。
6.生活.思想.行為上的磨難指的是什么?
答: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7.生活.思想.行為上的磨難的目的是什么?答: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第三段論證方法?答:用三個事實論據,兩個假設的反面事實論據形成正反對比論證。
9.三個正面的事實論據是什么?
答:⒈人恒過,然后能改。⒉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⒊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10.三個正面事實論據論證的是什么?
答:一般的人要在困境中經受磨難才能奮發進取。
11.兩個假設的反面事實論據是什么?答:⒈入則無法家拂士,⒉出則無敵國外患。
12.正面事實論據和假設的反面事實論據的關系和作用?
答: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正反對比論證推導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13.全文是如何論證中心論點的?
答: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實來論證要想成就大事業,必先經歷一番磨難。第二段談人要有所作為達到"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第三段先正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由人生推論到治國,反面論證沒有憂患的危害性,由此得出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