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語文復(fù)習(xí)資料:文言文閱讀分析
2.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答: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余地,沒有當(dāng)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3.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作用。
答:“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jié)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
4.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答:“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fā)動戰(zhàn)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fù)羟赝醯脑挘馑际悄阋业牡兀揖鸵愕拿椅也幌ё约旱纳Pl(wèi)安陵。
5.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答: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熱愛祖國。
6.唐雎列舉專諸刺王僚等史實有什么用意?
答:兩方面:一是對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厲害程度加以渲染說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訓(xùn),不要輕舉妄動,自尋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寫秦王的神態(tài)的變化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從側(cè)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8.文末說秦王“色撓”,“長跪而謝”,并且請?zhí)砌隆白保赝跽娴那藛幔繛槭裁矗?br>答:這是秦王的權(quán)宜之計,表現(xiàn)出他的*詐狡猾。他請雎“坐”,是坐下來談,不是放棄吞并。文中所說,也只是恭維唐雎的話,從當(dāng)時秦在軍事的占壓倒優(yōu)勢及秦王的性格來看,秦王是不會就此善罷甘休的。
9.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的形象,意圖是什么?
答: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意圖:強調(diào)“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zhuǎn)危為安,運亡為存”。
10.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fù)使命?
答: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fù)Q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dāng)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nèi)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yán),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九年級下
《公輸》
譯文:
公輸般給楚國制造云梯這種器械,制成后要拿去攻打宋國。墨子聽到這個消息,就從魯國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達郢都去見公輸般。
公輸般說:“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墨子說:“北方有人欺負(fù)我,我想借助您的力量殺了他。”
公輸般不高興了。
墨子說:“請讓我奉送給您十金。”
公輸般說:“我是講道義的人,絕不能平白無故殺人。”
墨子站起來,拜了兩拜,說:“請讓我說兩句話。我在北方聽說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國。宋國有什么罪呢?楚國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眾。損失不足的而去爭奪有余的,不能說是明智的。宋國沒有罪,卻要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愛的。懂得這個道理卻不勸阻楚王,不能說是忠誠的。勸阻卻沒有效果,不能說是有能力的。自己說堅持道義不殺少量人,卻要殺眾多的人,不能說是明白事理的。”
公輸般被說服了。
墨子說:“那么,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公輸般說:“不能,因為我已經(jīng)對楚王說了這件事。”
墨子說:“您為什么不把我引見給楚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