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地圖
①有關(guān)p、q兩處地形的正確敘述是
①p為山坡上洼地 ②q為山坡上洼地
③p為山坡上小丘 ④q為山坡上小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②若b海拔高度為200米,a海拔高度為300米,則
p、q處的海拔高度為
①200<p<300 ②300<p<400 ③100<q<200 ④200<q<300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讀圖可知,該地地勢總的趨勢是由a向b傾斜。ab之間是山坡,p的數(shù)值應(yīng)大于a,q的數(shù)值應(yīng)小于b,所以p為山坡上的小丘,q為山坡上的洼地。②從上一題分析得知:p是一個坡地上的高地,q是坡地上的洼地,從圖中可看出p、q均為封閉的等高線,因此,p地最低處為300米,q地周邊最高處為200米。已知a為300米,b為200米,可推知該地等高距為100米,只要兩地高差達(dá)100米,就該出現(xiàn)等高線,所以,p地最高處不可能大于400米,q地最低處不可能低于100米,即300<p<400;100<q<200。
【答案】①c ②c
(2)看等高線的疏密程度:
①在同一等高線圖上,等高線分布越密集,則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則坡度越緩。
可根據(jù)“坡度=垂直相對高度/水平距離”來決定。
②在同—等高線圖上,若某坡面等高線高處密,低處疏,則為凹坡,反之為凸坡。
③在不同等高線圖上,不能根據(jù)不同圖上等高線的疏密來直接判斷坡度陡緩,而要看清
楚不同等高線圖的比例尺、等高距的差別。要比較它們的陡緩,要看兩點(diǎn)間的相對高度
與實(shí)際水平距離的比值,比值越大,坡度越陡,反之坡度越緩。
[經(jīng)典例題7] 讀圖2-8,判斷在下面四圖中,坡度最陡的一幅是( )
a.a圖 b.b圖 c.c圖 d.d圖
【解析】坡度取決于坡高與坡寬之比。在四幅圖上,坡高相同。由于比例尺不同,實(shí)際水平距離不等。比例尺越大,實(shí)際水平距離越小,坡度越大。
【答案】b
▲在幾幅等高線地形圖完全相同的情況下:
若比例尺相同,但等高距不同,則坡度隨等高距的增大而增大;
若等高距相同,但比例尺不同,則坡度隨比例尺的增大而增大。
(3)看等高線的走向 :
①根據(jù)等高線的走向,可判斷某些地形的走向,如,山脈走向。
②與等高線垂直方向?yàn)槠露茸疃阜较颍彩瞧旅嫔系乃鞣较颉?br> ③若一組等高線的走向是向地勢低的方向凸,則此處地形為山脊;相反則為山谷。
④若一個方向是一對山脊等高線組成,垂直于它的另一個方向是由一對山谷等高線組成,
則該地為鞍部(鞍部是在山脊的最低處,或山谷的最高處)。
⑤若多條等高線會合重疊一處,則該地形為懸崖、峭壁。
6.地形圖的綜合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