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5—11課)
過渡:齊桓公以后即起參與爭霸的是晉國和楚國。晉楚數次聯合盟國在中原地區的對決,先后持續百余年,是春秋時代最壯觀的景象。
1、學生閱讀課本找出本重點,爭霸過程中的重大戰役,可讓學生概述爭霸戰爭的過程培養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內容了解南方其他國家加入戰爭的情況。
(教師講解過渡)春秋時期的兩百多年間,諸候們打了四百多場大戰。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個諸候國銳減到二十幾個了。到戰國時期主要只有七雄,(出示春秋戰國形勢圖。)
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地理位置,說出有什么特點?(教師總結口訣:"齊秦楚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到中間)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小字內容,指出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由家鄉梓童山的鬼谷洞,引出軍事家孫臏龐涓,學生了解桂陵、馬陵之戰。
學生讀課本簡述戰爭過程及結果
春秋諸侯齊首霸,尊王攘夷管助他,晉楚爭霸在中原,此時舊制如碎瓦。戰國七雄并立打,桂棱馬棱留史話
第8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大變革時代背景
1.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水平提高。奴隸生產積極性不高。
2、都江堰:戰國李冰
(奴隸主大量開墾私田,改變剝削方式,成為新興地主。
統治者統治面臨危機。)
二、商鞅變法
1、背景---
2、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3、變法的內容,課本把它歸納成為三條。
4、變法意義: 學生閱讀課本,找出春秋中后期出現鐵農具,戰國廣范使用。
教師講述,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學生自主學習,找出并識記關于都江堰的知識點
教師可適當作檢查
接上學習
此內容為本課重點,學生重點識記,教師重點檢查,可分小組進行提問或默寫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回答課本動腦筋;引導學生回答出商鞅變法的意義
中華文化的勃興 一:文字的演變
1、 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
二、 天文、歷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
2、 扁鵲
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三、 屈原
1、《離騷》詩歌賞析,
2、 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四、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1、思想:
2、教育:
3、文化: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賞析屈原的《離騷》
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說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