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八單元第一課 永遠面對的選擇教案
(1)有什么樣的生產,就有什么樣的消費。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消費觀念的產生、形成、發展以及變化,首先取決于社會的發展與變化,也就是說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隨著改變。因此,人類消費觀念的變化與社會發展是同步的,也就是說,生產決定消費,生產創造消費對象;同樣,有什么樣的社會文明,就有什么樣的消費觀念。
(2)量入為出。作為消費者個體,其經濟收入乃至整個家庭的經濟收入,包括隱性收入,對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的變化將產生制約作用。“量入為出,收支平衡”是我國居民家庭消費的傳統觀念。即使是現代社會的消費信貸,這種“今天花明天的錢”的消費,實際上仍是“量入為出”的另一種消費形式,這種消費形式是消費者基于今天的收入,對未來收入的一種預測的“量入為出”,它反映了消費者對自己以及他所處的那個社會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3)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很多,其中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習俗對消費觀念的影響較大。我國西南的一些山地少數民族如侗族等喜吃泡菜,無論是蔬菜還是魚肉,一般都泡制成酸味。其原因是侗族人居住在山下,他們日出而作上山干活,日落而息回到山寨,午餐吃的是糯米食品。糯米食品不易消化,而酸性菜有助于消化。因此,直到現在,侗族人仍保持著這一飲食習慣,就是有貴客來訪,也以泡菜款待。再如草原民族習慣吃牛肉、羊肉、奶茶,這是與草原民族的生產方式分不開的。
(4)消費者的文化程度。在現代社會,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她的文化背景和知識結構決定了他/她在消費過程中,只要經濟狀況允許,除了考慮消費行為的質量外,還要考慮消費行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味,追求消費行為的個性化。而一個文化層次較低的人,更多注重的是消費行為的實用性或追求時尚。
(5)宗教信仰。宗教對消費觀念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信徒們在飲食和服飾等的消費過程中,要受到宗教習俗的制約。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佛教徒不殺生,這些信徒們的飲食消費也就受到了限制。穆斯林國家和地區的婦女外出時,要頭披紗巾,那么,流行時裝在穆斯林國家和地區也就很難找到市場。
(6)國家的消費政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國家的消費政策對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如目前我國政府提出的“擴大內需”、“鼓勵消費”等政策。
此外,商業廣告、消費者的年齡結構以及消費者所處地域的自然環境等,對消費觀念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