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八單元第一課 永遠面對的選擇教案
【承轉】香港的“月光寶盒”計劃,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發。在日常消費中,大家都應該從我做起、動手解決消費中的浪費與污染問題。請每一位同學提一條合理的行為要求。
學生回答: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重復使用草稿紙、自制賀卡、重復使用水資源、采用風力發電、鉛筆可以二次利用、不吃或少吃野味、用環保電池、盡量騎車上下學、減少馬桶用水量、不用一次性筷子、使用再生紙、多用鋼筆、出行乘坐公共汽車、減少生活噪音、不吸煙、使用無氟的冰箱和空調、不用含磷的洗衣粉、減少洗澡時間、堅持垃圾分類、多用紙袋和布袋。
(課堂小結或總結拓展)
【總結】從過去到未來,消費方式不僅存在著差異而且處于發展變化中。而同時,關注未來發展的消費方式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人類的消費會對自然資源和周圍環境產生影響。它雖然是個人的行為,但也關乎社會與未來。我們應從身邊小事做起,自覺選擇正確的消費方式。
(布置作業)
做課本第71頁“自我測評”第2題。
教學提綱
三、時尚與未來
1.消費觀念與消費方式
(1)消費方式是個人的選擇
(2)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隨時代變化而變化
(3)適當提前消費將成為未來消費的主流
2.人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消費
(1)生活消費分不同的層次
(2)適時適當轉變消費方式、提高消費水平
3.消費要注重環境保護與未來發展問題研討
關于本課時中“消費觀點對消費行為的影響”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教師如果只是泛泛說明,學生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內容中選取合適的角度來具體說明消費觀念的現實差異:
(1)有什么樣的生產,就有什么樣的消費。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消費觀念的產生、形成、發展以及變化,首先取決于社會的發展與變化,也就是說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隨著改變。因此,人類消費觀念的變化與社會發展是同步的,也就是說,生產決定消費,生產創造消費對象;同樣,有什么樣的社會文明,就有什么樣的消費觀念。
(2)量入為出。作為消費者個體,其經濟收入乃至整個家庭的經濟收入,包括隱性收入,對消費者的消費觀念的變化將產生制約作用。“量入為出,收支平衡”是我國居民家庭消費的傳統觀念。即使是現代社會的消費信貸,這種“今天花明天的錢”的消費,實際上仍是“量入為出”的另一種消費形式,這種消費形式是消費者基于今天的收入,對未來收入的一種預測的“量入為出”,它反映了消費者對自己以及他所處的那個社會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3)民族傳統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很多,其中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習俗對消費觀念的影響較大。我國西南的一些山地少數民族如侗族等喜吃泡菜,無論是蔬菜還是魚肉,一般都泡制成酸味。其原因是侗族人居住在山下,他們日出而作上山干活,日落而息回到山寨,午餐吃的是糯米食品。糯米食品不易消化,而酸性菜有助于消化。因此,直到現在,侗族人仍保持著這一飲食習慣,就是有貴客來訪,也以泡菜款待。再如草原民族習慣吃牛肉、羊肉、奶茶,這是與草原民族的生產方式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