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 孔子和百家爭鳴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戰國末期,是荀子的學生,他強調“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的理論。
材料三 他提倡“民貴君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材料一、二、三中的“他”分別指的是誰?他們各屬于“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
(2)請用最簡練的語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歷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條“他”有關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著名言論。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主張有何不同?試聯系現實,談談你對治國問題的認識。
答案:
4、答案要點;
孔子的三句話,教育我們對學過的知識要時常溫習,要不斷總結和向別人學習好的學習方法,要具有老老實實和謙虛好學的態度,才能學有所成。(可聯系自己實際談一下)
5、答案要點:
(1)圖一體現了道家思想;圖二體現了法家思想;圖三體現了儒家思想
(2)依法治國;以德治國;對人要團結友愛;不要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用和平方式,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保護環境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任意選擇三家中的一家即可。比如:喜歡儒家思想,因為:儒家主張“仁”,可以使我們尊重別人,理解別人,體貼別人,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發展。又比如:喜歡道家思想,因為: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順其自然和齊物論),可以化解壓力,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還比如:喜歡法家思想,因為法家主張歷史進步、法治和中央集權,可以使我們明確社會發展的趨勢,積極向上,同時學會依法辦事。
6、答案要點:
(1)分別是孔子、孟子、韓非子。各屬于儒家、儒家、法家。
(2)歷史地位: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對后世有深遠影響。著名言論:“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當仁不讓于師”;“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答出四條即可)
(3)不同:孔子主張以“德”教化百姓,以“禮”治國;韓非子強調“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認識:既要堅持依法治國,又要重視以德治國,要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答出其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