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說明:
1.本節課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學生的智力、心理、人格的健康發展為最終目的。力求改變原來生物課堂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以達到充分體現教師參與調控,學生大膽質疑,討論探求新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2.生物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本節課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了課程目標。特別注重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組內合作,培養了學生的集體協作意識。
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并且多處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
4.多媒體課件運用合理。課件制作不追求華麗的圖像,復雜的界面,而是通過與教學內容有密切聯系的具體事例,增強了直觀性、生動性和說服力,每一張圖片、每一個畫面,每一個問題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通過聲、景、畫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服務于教學的效果。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教學實踐,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課程理念的科學性、可行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并且多處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同學對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懷疑,如果沒有植物,植物自生自滅,其遺體或殘渣由微生物分解,也能完成自然界的物質循環。這樣的疑惑存在,是學生對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沒有全面理解。本節課在介紹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時,先從學生容易接受的傳播花粉和傳播種子開始。在解決學生疑惑的過程中,聯系自然界存在而學生平時沒有注意的現象,剖析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順理成章,便于學生理解接受。
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是學生太熟悉以至于可能提不起興趣來了解的知識。而且學生的知識往往是支離破碎,有時甚至是片面的,本節教學是對這些關系進行梳理的過程。從學生熟悉或者感興趣的幾種代表動物入手,全面分析、總結動物與人類關系的方方面面,貼近生活實際,符合認知規律。另外,本節課采用“動物與人類大看臺”比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這樣也方便學生理解。高科技發展帶來的“仿生學”和“生物反應器”就顯得順理成章。組織本節教學的難點是指導學生對資料的加工處理和交流表達交流效果,這需要平時注意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