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作用――用“灌根”法給相思樹治病(附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知識:
(1)由學生親自探究,得出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無機鹽;
(2)闡述植物細胞吸收水分的原理;
(3)識別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結構基礎――根毛;
(4)概述無土栽培的要領和發(fā)展前景。
2.能力:通過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
2.根毛細胞對水分的吸收:
3.綠色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
4.吸收作用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教學難點〗
1.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3.吸收作用原理的具體運用。
〖提前準備〗
1.提前兩周準備用于演示的“蒸餾水和土壤浸出液培養(yǎng)的玉米幼苗”;
2.提前兩周撒種一小塊小白菜;
3.提前一周在培養(yǎng)皿里培養(yǎng)小麥根毛,作為“觀察根毛”的實驗材料;
4.準備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分組實驗材料:馬鈴薯、刀片、20%食鹽水、天平(砝碼)、500ml量筒、燒杯、清水;
5.準備一張正常和缺乏氮、磷、鉀的大豆植株掛圖。
〖教學時間〗
2課時,具體安排如下:
〖教學方法〗
以探究教學法為主,實物投影,輔以演示、講授和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我們這一周天天給小白菜澆水、施肥,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
師:“我們澆水、施肥時,小白菜基本上是由根部吸收水和肥的。也就是說植物主要是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那么植物是怎樣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呢?
(2)分組探究:
①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二人一組,共二十六組
材料器具:馬鈴薯、刀片、20%食鹽水、天平(帶砝碼)、500ml量筒、燒杯、清水;
【注意問題】
1.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以保證實驗方案的有效性,提醒學生設置實驗對照。
2.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樹立定量實驗的意識,想辦法獲得實驗的具體數(shù)據,通過實驗數(shù)據來檢驗假設。
通過討論,由生物科代表吳迪設計如下表格,用于記錄實驗數(shù)據。
師:靜置5分鐘后,分別稱重、量溶液體積。
生:一致得出結論:馬鈴薯在清水里重量增加,在鹽水里重量要減輕。
師:也就是說馬鈴薯在清水里吸水,在鹽水里失水。
生:討論,得出馬鈴薯吸水時,水分運輸?shù)耐緩绞牵和饨缛芤骸毎凇毎ぁ毎|→液泡。
師:總結。放入清水里的馬鈴薯吸水變得硬挺,放入鹽溶液的馬鈴薯因失水而變得軟縮,鹽溶液的濃度愈高,馬鈴薯失水就愈多。這表明,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取決于細胞液與周圍溶液之間的濃度差。當細胞液濃度大于周圍溶液濃度時,細胞就吸水;當細胞液濃度小于周圍溶液濃度時,細胞就失水。
分組探究②:觀察根毛
材料器具:培養(yǎng)皿(培養(yǎng)生出根毛的小麥)、放大鏡、鑷子。
師:要求學生先用肉眼觀察根毛區(qū),再用放大鏡觀察幼苗的成熟區(qū),并注意成熟區(qū)的根毛密度,以及每根根毛的形狀和長度。
生:成熟區(qū)生有大量的根毛。
師:我們一起看課本p88,成熟區(qū)確實生有大量根毛。有人做過統(tǒng)計,在成熟區(qū)單位面積(mm2)上的根毛數(shù)目,玉米約有420條,豌豆約有230條。成熟根毛的長度介于0.5~10mm之間,平均直徑約有10μm。有人將一株黑麥栽培在木箱里,觀察到抽穗時的根毛多達150億條,其總面積約有400m2。由此可見,植物根部生有大量根毛,擴大了根的吸收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