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作用――用“灌根”法給相思樹治病(附教學反思)
師:舉一個例子,我們洗臉和洗頭時會發(fā)現(xiàn)哪一個的灰塵多? (同學大笑)
師:對,因為頭有了頭發(fā),擴大了吸灰的面積,所以頭上的灰塵多。
解釋根毛吸水的原理。
師:根毛細胞的細胞壁極薄、細胞質少、液泡大。土壤顆粒之間含有無機鹽和水分,稱為土壤溶液。如課本p89,圖5??14伸入土壤中的根毛。一般情況下,根毛的細胞液濃度總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濃度,于是,根毛細胞吸收土壤里的水分。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給小白菜施肥時,為什么總要兌上許多水?
生:土壤溶液濃度大于根毛的細胞液濃度時,根毛細胞失水。一次施肥濃度過大,容易造成“燒苗”。
師:說得很好。還記得我們在前面總結的一句話嗎?
生:哪個濃度大,哪個就吸水。
師:說明同學們掌握了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具體情況。
師:下面向同學們展示帶根的小白菜在稀釋的紅墨水中培養(yǎng)時莖葉變色的現(xiàn)象。這個實驗很形象地說明了植物生活需要的水分是由根從周圍環(huán)境中吸收的。
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講述了以下內容:
板書設計
水分的吸收:
1.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植物吸水的結構基礎――根毛;
3.植物根毛對水分的吸收。
布置作業(yè) 基礎訓練相關內容。
〖教學反思〗
1.本節(jié)課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性實驗,是要求學生自主完成的第二個完整的探究活動,既是對前面探究活動的進一步提高,也為后面學生的其他獨立探究活動打下基礎。
2.本節(jié)課涉及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如“土壤溶液濃度”、“根毛的細胞液濃度”以及“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初一三個班掌握程度不一樣。初一(1)班有一些學生程度較差,做作業(yè)時把土壤溶液濃度寫成土壤濃度,根毛的細胞液濃度寫成根毛濃度,說明這些學生對課本上的概念還不理解;做探究實驗時,也有多數(shù)學生不知如何設計實驗步驟。初一(2)班學生整體素質較好一點,但是做作業(yè)時,發(fā)生概念錯誤的也有七八人,做探究性實驗時,絕大多數(shù)同學會獨立設計實驗并得出正確結論。初一(3)班學生素質在三個班中是最好的,這一點無論是從對概念的理解上,還是在實際探究活動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但是三個班學生對結論的掌握都很到位,因為他們記住了:(1)“哪個大,哪個就吸水”;(2)“根毛擴大了吸收面積”。
3.新課程標準改變過去教材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體系結構,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生物學內容去解決生活和生產(chǎn)中的實際問題。作為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的困惑,上課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每節(jié)課后,我都要求學生把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討論一下(以小組為單位)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如果學生之間爭執(zhí)不休、解決不了的,提供給老師。讓我們共同討論、查資料、探究,直至問題的解決。本節(jié)課后,(1)班、(2)班沒有問題,(3)班生物科代表周競華給我提出兩個問題:
(1)老師在給我們觀察帶根的小白菜在稀釋的紅墨水中培養(yǎng)莖葉變色的現(xiàn)象時,我們看到小白菜葉上布滿蟲卵,請問能不能用《吸收作用》原理治蟲?
(2)《銅陵日報》上刊登文章:“鳳凰山的相思樹,由于蟲蛀嚴重,生命已十分脆弱。”請問能不能用《吸收作用》知識,給相思樹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