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教學設計
5.暴食暴飲影響了胃的正常蠕動,食物未能與胃液充分混合。
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進行探究,評價學生的探究設計。
引導學生分組實施實驗探究:唾液對淀粉糊的消化。
指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問題:
1.各組設置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是什么?
2.實驗組和對照組中的淀粉糊都變藍,什么原因?
3.如何充分利用好手邊的實驗器材和藥品?
提出改進實驗方法,重新設計實驗,在全班交流,再次進行實驗。
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進行全班交流。 制定探究計劃,實施探究。
提出如下較為合理的實驗方案:
1.取4支試管,分別編號為a、b、c、d,各注入2ml淀粉糊;
2.用涼開水漱口后,用小燒杯收集唾液;
3.向a試管內滴加清水2ml,向b、c試管各滴加2ml唾液,向d試管滴加1ml唾液;
4.振蕩,將4支試管同時放入約37℃水中恒溫保存10min,同時取出4支試管冷卻;
5.向4支試管中各加2滴碘液,觀察4支試管內溶液顏色的變化情況。
實驗結果:
a試管內溶液變成藍色,b試管不變色,c試管變成淡藍色,d試管不變色。
實驗結論:唾液能消化淀粉。唾液過少,或與食物沒有充分攪拌,都會影響消化,也就證明了暴食暴飲會使食物不能與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過多的食物,從而引起消化不良。
課堂
小結 小結、評價并補充:暴食暴飲后會出現頭暈腦脹、精神恍惚、腸胃不適、胸悶氣急、腹瀉或便秘,嚴重的,會引起急性胃腸炎,甚至胃出血;大魚大肉、大量飲酒會使肝膽超負荷運轉,肝細胞加快代謝速度,膽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損害,重癥者可致人非命。研究發現,暴飲暴食后2小時,發生心臟病的危險幾率增加4倍;發生腹瀉時,老年人因大量丟失體液,全身血循環量減少,血液濃縮粘稠,流動緩慢,而引發腦動脈閉塞,腦血流中斷,腦梗塞形成。一旦出現上述不良后果,也不必驚慌失措,癥狀重者應及時就醫,進行正確處理,以防延誤。 1.回顧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
2.回顧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知識鞏固,既體驗了探究學習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又懂得了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常識,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關注自身的健康和發展,形成關愛別人,熱愛生活的情感。
第4節 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知道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4)通過探究實驗和案例分析,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描述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綜合能力。
(2)通過與同學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腸結構的觀察活動,理解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2)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會在活動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使學生關注自身的健康和發展,培養關愛別人、熱愛生活的情感。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說出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