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下冊簡介
三、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1.對于推理的要求 對于推理能力的培養,本套教科書按照“說點兒理”“說理”“簡單推理”“用符號表示推理”等不同層次分階段逐步加深地安排。本冊書對于推理的要求基本屬于“簡單推理”階段,與原教科書相比,現教科書去掉了形式證明的格式,采用語言文字敘述的方式展示推理的過程。例如,推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教科書是這樣處理的: 過abc的頂點a作直線l平行于abc的邊bc,由平行線的性質和平角的定義可得: ∠2=∠4,∠3=∠5 ∠1+∠4+∠5=180 所以∠1+∠2+∠3=∠1+∠4+∠5=180。 這樣,我們得到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 由上面可以看出,教科書沒有采用“已知……,求證……,證明”的形式邏輯格式,而是用說理的方式展示推理的過程。對于推導對頂角相等、平行線的判定等都采用類似于上面的方式。 與原教科書相比,對于推理,降低了對證明的形式格式的要求,但強調讓學生經歷推理的過程,感受推理論證的作用。因此教學中要注意準確把握教學要求,對推理能力的培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2.關于新增內容 從《標準》看,圖形的變換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塊重要的內容,圖形的變換主要包括圖形的平移、圖形的軸對稱、圖形的旋轉和圖形的相似等。通過將圖形的平移、旋轉、折疊等活動,使圖形動起來,有助于發現圖形的幾何性質,因此圖形的變換是研究幾何問題的有效的工具。平移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本冊書在第5章“相交線與平行線”安排了一節平移變換的內容。 在平移一節中,教科書首先從觀察幾個由圖形的平移得到的美麗圖案入手,分析這些圖案的共同特點,發現每一個圖案都是由一個圖形經過平行移動得到的。通過探索平移前后兩個圖形之間的關系,發現“兩個圖形大小形狀完全相同”“新圖形中的每一點都是由原圖形中的某一點移動后得到的,這兩個點是對應點”“各組對應點間的連線平行且相等”等平移的基本性質,并學習利用平移設計圖案和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對于平移的內容,本冊書在“平面直角坐標系”和“實數”兩章也有安排。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安排了“用坐標表示平移”的內容,從數的角度用代數的方法研究平移變換,一方面研究由于圖形的平移引起的圖形頂點坐標的變化,另一方法考察圖形頂點坐標的變化所引起的圖形的平移,這樣就將平移變換從數和形兩方面統一起來,使學生對平移變換有更深刻的了解,為今后使用平移變換發現幾何結論,研究幾何問題打下基礎。另外,在“實數”一章,安排了點的坐標在實數范圍內的圖形平移的問題。通過對圖形平移的研究,能使學生了解平移的基本性質,認識和欣賞平移在生活中的應用。 3.平面直角坐標系 提前安排平面直角坐標系是本套教科書體系安排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原教科書有關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內容只有2課時,放在初中三年級“函數”一章,作為學習函數的基礎知識來安排的。這套教科書將“平面直角坐標系”單獨設章,8個課時,目的是讓學生盡早接觸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這種數學工具,盡早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與原教科書相比,在內容上除了包括傳統的與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有關的概念外,增加了坐標方法的簡單應用(如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用坐標表示平移)等內容。在內容處理上也有較大變化,本章內容的編寫僅僅圍繞著確定物體的位置展開。首先從實際生活中利用有序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如電影院中座位的位置以及教室中學生座位的位置)出發,引出平面內確定點的位置的方法,即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通過對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研究,尤其是關于點與坐標(整數)的一一對應關系,再來看它在確定地理位置和數學中的應用。這樣的一種處理,改變了原教科書直接從數學角度引入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做法,而是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從實際的需要出發引出坐標系,讓學生感受平面直角坐標系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通過坐標方法在數學中的應用,使學生看到平面直角坐標系成功地架起了數與形之間的橋梁,為解決數學問題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有了它,既可以把代數問題轉化為幾何問題,又可以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一章中,只要求學生會在方格紙中建立坐標系,其中點的坐標都是整數,這樣安排是為了減少由于復雜數字帶來學習上的困難,將學習的重點集中在體驗數形結合的思想上來。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對平面直角坐標系的認識不斷加深,在“實數”一章將把點的坐標擴展到實數范圍,并建立點與有序數對的一一對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