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理數的加法
案例:有理數的加法
連云港市夾山中學李啟濤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科版)
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第一課時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有理數加法的意義,掌握有理數加法法則,并能準確地進行有理數加法運算。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有理加法的教學,體現化歸意識、數形結合和分類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親身經歷這些活動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教學難點: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
(依據:要熟練地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就得深刻理解運算法則,對運算法則理解得越深,運算才能掌握得越好,同時,有理數的加法作為基本運算,在今后的各種運算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三 學情分析: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認識過程,要遵循一般的認識規律,而初一年級的學生,對異號兩數相加從未接確過,與小學加法比較,思維強度增大,需要通過絕對值大小的比較來確定和的符號和加法轉化為減法兩個過程,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短時間內完成這個認識過程確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時應從實例出發,充分利用課件中水的標桿和數軸,從數形結合的觀點加以講授,并通過課件中隨機練習的鞏固,讓學生感知法則的應用,以突破這一難點。
四 教學準備:
課件《有理數的加法》
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有理數的加法
師:本學期從開學以來,陰雨不斷,大家知道學校后面小河里的水位有何變化嗎?
生:(議論聲一片)水位上漲了。
師:我們有位細心的同學對近期水位的變化情況作了統計,請看統計表。(出示課件“引入”中的表格。)
師:如果將上漲記為正,下降記為負,你能根據表格說出每天河水的變化情況嗎?
生1:+3表示第一天水位上漲了3cm,+2表示第二天水位上漲了2 cm.
生2:第二行表示第一天水位上漲了3 cm,第二天下降了2cm。
生3:-3表示第一天水位下降3cm,-2表示第二天下降了2cm.
生4 :第一天水位上漲了3 cm.,0表示第二天不升也不降。
師:每天的變化情況我們都知道了,那么兩天一共變化了多少?是怎樣變化的,同學們能用算式表示水位的變化過程嗎?
生:第一次可用(+3)+(+2)
第二次用(+3)+(-2)
第三次可用(-3)+(-2)
第四次可用(+3)+0
師:那么每次變化的結果是多少呢?我們來看電腦演示。
師:假設把現在的水平面記為0,我們來看第一次水位是如何變化的。
師:(操作)輸入“+3”點“變化”按鈕,此時水位上漲到+3刻度處,再輸入“+2”,回車,水位在原有的基礎上又上升了2個單位,在+5刻度處。
師:請大家觀察,現在水位和原來相比,水位是怎樣變化的,應該怎樣表示?
生:和原來相比,上升了5cm,用+5表示。
師:所以,+3加+2等于多少
生:等于+5。
師:在表格“變化”一欄中輸入+5,此時“算式”一欄中同步顯示結果+5。
(師生共同完成另幾欄的操作,得出一組算式)
點評:情境的設計沒有采用課本上的足球比賽,而是采用學生熟悉的河水漲落問題,主要原因是農村學生對比賽的規則并不是十分熟悉,而對河水的漲落是十分熟悉的,這樣便于學生理解接受。課件中水位變化的演示直觀、明了,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從圖示中可以直接得出變化結果。為后面加法法則的規納奠定了基礎。同時將實際問題數學化,用數學方法研究實際問題,體現了化規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