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有理數的加法》教學中的兩個片斷
今年開學不久,我校的多媒體教室終于建成了,懷著迫不急待的心情,我盡我所有的電腦知識,精心制作了課件,準備在多媒體教室上一節課來感受一下現代的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好處。哪知天不遂人愿,我遭遇到這學期以來教學上給我的第一次打擊。
以下是這節課教學中的兩個片斷:
片斷1
我問學生:閱讀教材第52頁的一、二兩段,并思考后面的“想一想”,你能用等式類似的表達凈勝球的個數嗎?
(很長時間后也沒有人作答)
(我估計學生不明白什么是“凈勝球”,馬上進行說明)
我:先贏一個球,再又輸一個球,最終贏了球沒有?。
生答:沒有。是平局。
(幾乎是異口同聲)
我:把平局記為0,現在你能用等式表達凈勝球的個數嗎?
一生答:(-1)+(+1)=0
好!學生答出了我想要的結果,我馬上用課件展示:
我問:后面的兩個算式分別表示什么意義?你能得到這兩個算式的結果嗎?
(還好,馬上就有人舉手,我暗自慶幸)
一生答:第一個算式表第一場比賽輸了3個球,第二場比賽贏了2個球,凈勝球的個數為-1,也就是輸了一個球。
一生答:第二個算式表示第一場比賽贏了3個球,第二場比賽輸了兩個球,凈勝球的個數為1,也就是贏了一個球。
片斷2
為了讓學生探索異號兩數相加的規律,進行了以下過程
課件展示:
我問:觀察數軸1,先向東運動3個單位,再和西運動兩個單位,結果是怎樣的?用算式怎樣表示?(向東記為“+”,向西記為“-”)
一生答:3-2=1
我問:3減2嗎?向東記為正,向西記為負,應怎樣表示?
一生答:3-(-2)=1
我問:3減負2嗎?兩次運動的結果用什么運算?
一生答:3+(-2)=1
(謝天謝地,總算有人回答對了,我暗自松了一囗氣。)
我問:觀察數軸2,先向西運動3個單位,再向東運動2個單位,結果怎樣表示?
一生答:(-3)+(+2)=-1
我問:兩次運動方向一致嗎?最后的結果相同嗎?
一生答:兩次運動的方向不一致,結果也不相同。
我問:3+(-2)=1 (-3)+(+2)=-1這兩個算式結果的符號有何特點?
一生答:兩個結果的符號都與第一個加數的符號相同。
(糟,學生答出了我不想要的結果,怎么回事,我仔細一看幻燈片,呀,我怎么犯了這樣一個非常明顯的錯誤?)
我問:+3與-3作為加數在兩個加法算式中還有何特點?
一生答:它比2大。
我問:應該說,正3與負3的什么值都比2的什么值大?
一生答:絕對值較大。
…………
(轉了一大圈,終于回到我想要的答案上來了,但此時一節課只有五分鐘了,真失敗啊!)
因為時間關系,本課的隨堂練習沒有時間完成,只剛把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歸納出來就下課了,遠沒有完成計劃中的任務。
自以為應該是很成功的一節課卻感到寸步難行。回顧本節課,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通過仔細思考,我認為存在的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沒有正確的把握好教材,是片斷1失誤的主要原因。
如情境的引入要恰當。如本節中“凈勝球”學生就不懂,如無事先進行補充說明,學生就不懂,導致一節課的進度一拖再拖。必須讓學生所接觸的例子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這樣才能更易為學生所接受。回顧這一整節課,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對教材進行發掘的地方,如在數軸上的運動問題,也可以是讓學生在一條直路上運動,這樣可能讓學生更有興趣,再用數軸進行抽象,可能效果會更好。
又如第四章的《平行》這一節中所提到的滑雪運動最關鍵的是要保持兩只雪撬的平行,這一知識點對于我們這里的孩子是非常陌生的,我們都沒見過雪撬,更談不上其技巧了。
用過新教材的同行們都說,一節課完后不知這節課都在干什么!我也常有這種想法,教材是專家們研究實驗過的,專家是干啥的?現在痛定思痛,實際上是我們對新教材把握不夠,沒有搞清其重難點,沒有把握教材的真正要求。雖然我們天天在談、天天在寫“目標”“重點”“難點”,但實際上僅僅是在寫而已。實際情形往往是這樣:由于我們教學多年,大都只憑我們以往的經驗來“把握”教材,憑我們過去所了解的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來引導我們、來確定組織教學,實質是用老教法來教新教材。所以一節課下來我們自己都不知干了些什么!實際上只要我們真正掌握了其教學要求,把握了新教材的內涵、我們的思路清醒,方向明確,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2. 備課粗枝大葉,造成一些不應有的失誤。
如在片斷2中,由在數軸上先后兩次不同方向的運動,得到兩個算式:
3+(-2)=1 (-3)+(+2)=-1
教師:這兩個算式結果的符號有何特點?
生答:兩個結果的符號都與第一個加數的符號相同。
學生的回答非常正確,而且是經過仔細觀察后回答的,但我的本意是要把絕對值較大的數放在不同的位置讓學生來觀察、歸納的。這實際上是備課工作中的馬虎大意引起的,備課缺乏深度。備課以及課堂中要盡量避免人為地給學生帶來的錯誤導向。
3. 教學語言單調、生硬缺乏啟發性、激勵性。
課堂上,我十分吝嗇“請”“請坐”及一些稱頌學生的語言,認為自己天天在說沒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就變相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對差生而言,他們是進行課堂學習的“學困生”更需要我們的肯定和贊揚,每一次真心的贊揚可能都會給他們帶來一次新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