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有理數的加法》教學中的兩個片斷
教學語言是決定教學效果好壞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學語言活潑風趣、幽默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語言是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的一個重要渠道。啟發性的語言能使學生順理成張的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不需要繞太多的圈子,具有點石成金的功效。通俗易懂的語言可以讓學生學得輕松自然。激勵性的語言則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肯定了他們的學習成果,讓他們時時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尤其是對“學困生”更要讓他們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語言評價的功效。
課后,同行給我提了許多建議。其中有一個是這樣的,乒乓球是學生最喜歡的動動之一,若把片斷1作如下改動,效果會好一些:
片斷1更改后:
你喜歡打乒乓球么?小明最喜歡打了。一次他和別人比賽結果是這樣的,他先贏了10個球,但接著又輸了5個球,他這一場一共贏了多少個球?若把贏球記為“+”,輸球記為“-”,用算式如何表示他贏球的個數?
類似思考:(-9)+5=? (-9)+(-5)=?
這兩式分別表示什么意義?
這樣避開了“凈勝球”這個專業名詞,由實際經驗及正負的規定,學生就會很輕松地得出這個問題的答案,獲得正數與負數相加的感性認識。
片斷2改進后:
觀察數軸上,先向東運動3個單位,再向西運動2個單位,一共向東運動了多少個單位呢?用算式如何表示?
“一共”暗示學生知道用加法,學生很自然地想到“3+(-2)=1”這樣的結論,而不會出現“3-2=1”這個對這節課教學極有影響的回答(因為這又不錯),從而浪費時間,完不成本節課的任務。
這節課初想來還真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無奈,但經過認真反思,帶來的則更多的是對今后教育教學的啟示,“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我想我對新課標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的學習都要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生活實際出發,以他們熟悉的、最感興趣的、最常見的情境引入學習主題,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數學。這樣更易為學生所接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我們所教的學生又最終要走向社會,要成為會做事的人,把數學用于生活更是我們數學教師長遠的教育教學目標之一。
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基本功的含義更為廣泛了,她不僅包括了我們過去所要求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組織能力、對教材的把握能力等,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再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賢書”了,而是要廣聞博識,讓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是我們教育的終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