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數的乘法
3、 運用法則計算,鞏固法則。
(1)教師按課本p75 例1板書,要求學生述說每一步理由。
(2)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例1中(3)(4)小題兩因數的關系,得出兩個有理數互為倒數,它們的積為 。
(3)學生做 p76 練習1(1)(3),教師評析。
(4)教師引導學生做p75 例2,讓學生說出每步法則,使之進一步熟悉法則,同時讓學生總結出多因數相乘的符號法則。多個因數相乘,積的符號由 決定,當負因數個數有 ,積為 ; 當負因數個數有 ,積為 ;只要有一個因數為零,積就為 。
4、 討論對比,使學生知識系統化。
有理數乘法
有理數加法
同號
得正
取相同的符號
把絕對值相乘
(-2)×(-3)=6
把絕對值相加
(-2)+(-3)=-5
異號
得負
取絕對值大的加數的符號
把絕對值相乘
(-2)×3= -6
(-2)+3=1
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小的絕對值
任何數與零
得零
得任何數
5、 分層作業,鞏固提高。
六、 教學反思:
本節課由情景引入,使學生迅速進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數乘法法則上來,提高了本節課的教學效率。在本節課的教學實施中自始至終引導學生探索、歸納,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本節課特別注重過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教學效果令人比較滿意。如果是在法則運用時,編制一些訓練符號法則的口算題,把例2放在下一課時處理,效果可能更好。
【點評】:本節課張老師首先創設了一個密切社會生活的問題情景—抗旱,由此引入新課,并利用學生熟悉的數軸去探究有理數的乘法法則,充分體現了課程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上的自我建構的過程等理念,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學習的基礎,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自我生成的過程。
探索有理數乘法法則是本節課的重點,同時它又是一個具有探索性又有挑戰性的問題,因此張老師在這一教學環節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心設計了問題訓練單,將學生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分學習小組開展學習合作學習,使學生經歷了法則的探索過程,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建構知識,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為了讓學生將獲得的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便于記憶和提取,在教學的最后環節,張老師組織學生對有理數的乘法和有理數的加法進行對比,通過討論、比較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從而使自己的認知結構不斷地得以優化。學生自己建構知識,是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基本觀點,當新知識獲得之后,必須按一定方式加以組織,為新知識找到“家”,并為新知識“安家落戶”。
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學生間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為了尊重學生的差異,以學生個體發展為本,張老師在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個人性格不同,采用異質分組,使不同性格的學生組對交流、互換角色,達到了性格互補的目的。采取分層作業的方式,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使每個人的認識都得到完善,這正是新課程發展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