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第一單元教案學案
另外,我們還要抓住文章的結尾部分。在這兩小節里,作者寫出正是由于每一朵紫藤蘿都“盛滿了生命的酒釀,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才組成了這“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自己振奮精神,以昂揚的斗志投身到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的決心。“我不覺加快了腳步”正是作者這種思考在行動上的結果。
解答:
本文通過描繪盛開的紫藤蘿,借景抒情,表達了這樣的生命感悟:不能讓昨天的不幸把人壓垮,每個人都應該像紫藤蘿的花朵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投身到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當中去。
解題方法鏈接:
1 寫景狀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礎,認真體會景物描寫中所包含的感情是把握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
2 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抒的情、所言的志。
3 抓住點明中心的句子,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如文中“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等句。
范例5 如何理解《童趣》一文所表現的生活情趣?
分析:
本文選自沈復《浮生六記》中的“閑情記趣”一章,在開頭即點明本文的主旨在于寫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所自有,卻又和物有關。文章寫了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蛤蟆這三件趣事,這些事物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細小之物,只是由于作者少年時強烈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才感受到了這些事物所有的意趣。
文章開篇先說兒時視力極好,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而且又有觀察事物的嗜好,“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文理”這是感受到“物外之趣”的前提。夏蚊成雷,人多不堪其苦,作者卻異想天開,把它們想像成群鶴舞空,看得入了迷;隨后他又聯想到“鶴唳云端”的圖景,于是“徐噴以煙”結果真的看到了那種情景。作者久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的風光。于是用想像來滿足自己的愿望,“以從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風光。
由此可見,童趣的來源有兩點:1 敏銳的觀察力;2 豐富的想像力。歸根結底,來自于作者童年時代對生活的熱愛和純潔美好的心靈。
解答:
本文生動地描述了兒童時代觀蚊如鶴、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現了童年生活的樂趣,反映了少年兒童熱愛生活、富于幻想,喜歡探索自然奧秘的心理和情趣。
解題方法鏈接:
1 細讀開頭,抓住文眼。在本文的開頭,作者就點出“物外之趣”,而且點明獲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是“細察”,這是理解文章內容的關鍵。
2 抓住中心事件,本文的中心事件有三個,它們無一例外地寫出了作者幼年的童心童趣,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3 抓住文章當中的關鍵詞語是理解文章內容的好方法。文章第二段中的“心之所向”和第三段的“神游其中”,這兩個詞語揭示了作者獲得樂趣的根源在于富于幻想。
難點問題2 品味文章細節
師: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只是讀懂文章的第一步,真正讀懂文章還需要對文章的細節進行認真品味。
生:什么是文章的細節?
師:主要是指一些精彩的或含義深刻的片段、句子和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