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第一單元教案學案
生:哪些地方需要認真地品味?
師:首先是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其次是最能撥動自己心弦,引起自己共鳴的句子;再次,要仔細品味文章中的細節描寫。另外,不可忽視對一些精彩詞語的品味。因為,這些地方是作者匠心獨運之處,作者的人生態度和生活體驗表達得最清楚。反復誦讀、揣摩這些地方能使自己和作者的心靈交融,從而更深入、透徹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
生:是不是就是對我認為最有感觸的地方反復進行朗讀,從每個字的輕重、長短、語氣等方面進行揣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師:說得好。像這樣的反復揣摩、反復朗讀就叫做品讀。品讀的關鍵在于“品”,即反復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作者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讀思結合是品味文章細節的基本手段。具體的說,就是要做到1 讀中辨義,體會文句、詞語的語境義;2 讀中析句,深入體會作者的匠心;3 讀中質疑,加深對文章的理解;4 讀中想像,體會文句描繪的意境。
生:具體說,品味揣摩文章的精彩詞句有哪些方法?
師:任何一個細節的理解,都必須從全文著眼,結合具體的社會背景來進行;對于一些有比喻和象征義的句子,首先要理解它的比喻和象征義;對于有深刻含義或有弦外之音的句子要讀思結合,深入理解;對感情濃烈,含有哲理的句子要反復誦讀,仔細體味;對描寫精彩,生動形象的句子,要圈點批注,體會用詞之精妙;對句中的一些關鍵詞語,要通過增刪、替代、換位等方法,認真體會作者的匠心。
相關知識鏈接:如何品味文章的細節?
讀思結合 著眼全篇 1 了解相關社會背景,理解文句的深層含義。
2 根據前后呼應的句子,理解文句。
3 分析文句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修辭 1 理解句子的比喻義和象征義。
2 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方法,體味句子的精彩之處。
圈點批注 1 圈點片段或句子中精當、優美的詞語,體會其妙處。
2 對自己深有感觸或感到疑惑之處進行批注。
增刪替換 1 通過對文句中使用的詞語進行增刪,體味詞語的精當。
2 通過替換、比較體會文章用詞的精當。
3 通過增刪替換,體會詞語的語境義和言外之意。
想像體會 1 想像文句所描繪的景象,感受文句所表現的意境。
2 設身處地、推己及人,體驗作者的感受和人生體驗。
范例1 聯系上下文,品味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2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分析:
第一句可以采用刪除比較的方法進行品析。把癡想的“癡”刪去之后,不難發現,原來句中那種兒童心靈的天真感驟然消失,對大山外面的世界的神往和癡迷也蕩然無存。第二句中“鐵青著臉”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大山在我幼小心靈里冷漠無情的樣子,如果把它還原成“山那邊的山啊,還是青色的”,作者發現山那邊還是山的那種失望和沮喪就無法表現出來。
解答:
1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