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選修《看社戲》《送考》教案及練習
第三部分,寫第三天晚上給青衣少婦送藥和衣服。這部分篇幅不長,只有三段,以抒發感想為主。38段,北風大作,卻擋不住百姓看戲的熱情,“戲場又是黑壓壓地坐滿了人”。百姓何以有如此大的戲癮,是因為“土梆子戲不僅是勞作之余的娛樂,且是一種文化給養,精神升華的表征”。作家連用“似乎很能理解”、“似乎突然明白了”、“似乎終于懂得”,表達了對藝術真諦的感悟與認識,即“從人生,從底層民眾的角度去搞藝術,是最原始的,卻也是最本質最不朽的”。39段,作家止住了女戲子的答謝,認為“那些話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傷感……”。這些戲子用他們的全部熱情,弘揚著傳統藝術,為百姓送去了文化給養與精神食糧,而他們自己卻仍在貧困線上艱難度日。別人的一點幫助使他們感激萬分,這樣的感謝讓作家感到凝重和不能承受,應該是觀眾向他們表示感謝。最后一段總結全文。社戲演了十五場,自己也“趕滿了十五場”,說明作家已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土梆子戲。十五場戲雖然沒有全部看完并記下,但作家卻看到了藝人們艱苦的生活,看到了他們對藝術的虔誠與執著,看到了觀眾的文化需求,感悟到了藝術的真諦,劇情可以忘記,但這些定然會銘記在作家的心頭。這銘記著的一切讓作家在寒凝雪飄的深冬“心仍是滿滿的”,然而一想到他們艱難的生活,內心又是悵悵的,每當看到窗外的菜地,捧著滾燙的玉米紅薯粥,作家總要惦念起他們。
綜上可以看出,文章篇幅較長,但三部分是各有側重的。第一部分側重從作家對戲劇角色喜好的角度寫自己的認識。第二部分從文化因素和作家所見、所談、所想的角度,闡述豫劇何以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真實地反映了藝人們的生活狀況。第三部分側重從自己與藝人們的交往的角度,表達對藝人們的同情。不同的側重點對主題的深刻揭示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藝術手法上,本文的突出之處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 群像掃描與典型聚焦相結合。第一部分寫武丑、武旦、老生,采用群像掃描的手法,說明這些藝人行頭雖不雅致,表演雖不純熟,但他們是憑本事在艱難度日,深受百姓的喜愛。第二部分將筆墨聚焦到兩個典型人物身上,反映了她們的生存處境。兩相結合,全面客觀,更具說服力。
二. 感性抒發與理性思考相結合。作家在故事的敘述中,不時融入自己的主觀感受,敘、議、抒情相映成趣,拉近了自己與藝人、讀者之間的距離。第一部分對社戲認識的變化,以及第二部分對地方戲頑強生命力的闡述,從理性層面上作文化探尋式的思考,拓寬了主題的疆界,深化了主題的內蘊。
三. 對比與照應相結合。第一部分的兩處照應,既寫出了百姓對社戲的喜愛程度,也為下文闡述社戲的頑強生命力做好了準備;一處對比,體現了作家對藝人生存狀況的同情。兩種手法的綜合運用,使文章前后勾連,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送考》
[學習目標]
1. 復習人物描寫的作用
2. 通過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提高感悟和辨析能力
3. 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以及結構特點
[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