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集體備課教案
3、檢查劃分詩歌節奏,熟悉詩歌內容情況。
(1)方法提示:詩歌的朗讀節奏有兩種劃分標準:按節拍劃分和按意義劃分。
(2)《秋天》可按意義標準劃分朗讀節奏。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蘆篷上/滿載著/白霜,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二)自由誦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1.學生找出哪些詞語體現了詩歌所描繪的鄉村秋景?
“ 冷霧、白霜、烏桕葉”——秋色。“蟋蟀聲”、溪水清冽、牛背笛聲(遠去)——秋聲。
“稻香、瓜果、青鳊魚、竹籬、”——秋實。“農家、漁船、草野、牧羊女”——秋圖。
2、讓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欣賞的詞語或句子,仔細品味。
(1)伐木丁丁地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2)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極具詩意,又耐人尋味。如果換成“那割過無數穗稻谷的鐮刀”,語言就顯得抽象空泛,表現力和美感就遜色多了。
(3)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里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松弛、嫻靜的氛圍。
(4)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3、引導學生暢談、歸納:
(1)“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句中“滿披”形象生動,“飄”字從聽覺的角度,貼切傳神地寫出了幽谷的深、靜。伐木聲與清晨、露珠等意象構成一幅清凈潤潤、形聲兼具的畫面。
(2)“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肥碩的瓜果”也見出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滿口生香,展示豐收的圖畫。
(3)“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在詩句中是擬人,將秋天形象化,創造出松弛、閑靜的氛圍,意味雋永。
(4)“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冷霧”烘托出一派朦朧的詩意,又與季節吻合。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比喻似拙實妙,把青鳊魚比喻成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耐人尋味。
(5)“蘆篷上滿載著白霜,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歸泊”既寫景,又暗示時間,與上文“清晨”呼應。“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是(愉快地)勞作的形象說法,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