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設計
參考答案
一、(1)1.名詞活用為動詞,寫。2.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3.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4.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5.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2)1.養:贍養。 2.一鄉:全鄉。3.或:有的人。 4.同縣的人5.從:跟從。6.以前聽到的名聲。7.卒:最終。眾:普通。8、賢:(有)才能。9、且:尚且。10、固:本來。
二、1.“沒人”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指會潛水的人。
2.從“涉”到“浮”到“沒”,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過水”。
3.b
4.“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別人的經驗介紹去游泳,沒有被水淹沒的。”
5.反問句,可譯成“那會潛水的人難道是輕易能做到這樣的嗎?”
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三、1.“扳”,通“攀” pan1牽、引 2.有的人。 求取。附近(這里指鄰居)。 寫。 四處拜訪。 可以欣賞。 從此。 立刻完成。 3.d 4.b 5.略6.略7.略8.為了強調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對人的才能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讓讀者領悟到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資料鏈接]
補充注釋有關資料:
1.收族:《儀禮•喪服》鄭玄注:“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禮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父母、收族為意”。“養父母”,是“孝”的表現,“收族”,是“仁”的表現。五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余,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
2.傳一鄉秀才觀之:“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全鄉。這句話應理解為傳給全鄉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
3.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借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練。
4.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先人”,這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在廣東省韶關市),三年后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時13歲)隨行。據此,這次還家當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寧(現在屬江蘇省)通判任上。
[名師點評]
觀《傷仲永》課例有感
(蔣 杰)
《傷仲永》這一篇目出現在新改版的人教版的第二冊第五單元之中的自讀課。由南寧市沛鴻學校的女教師陳巧靖執教。本組組織觀摩這一課例,過后,本人感觸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