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有關民俗文化教案蘇教版
魯迅是日見人少了。我們的課本,將魯迅作品一撤再撤,魯迅雖沒遠去,卻有漸漸消形的跡象——魯迅終究沒消形,甚或在書本里影像幢幢,可是,離開書頭,到田間地頭,到城市街頭,到地鐵里頭,甚至到大學校園墻頭,你見過魯迅嗎?這些年來,也算去過了好些城市,自詡文化之都者,不知凡幾,卻是真沒見過魯迅。而在香港,在萬頭攢動的地鐵里,卻看到了魯迅先生側影。旁邊是為這產品代言的劉嘉玲、為那商家當形象大使的張柏芝以及其他武打明星、歌舞明星甚或半裸艷星,我說不出這是什么異景,我只是感覺:魯迅存在,便是有意興的。
此行來港,既非米買放心奶粉,也不是來瞻仰明星少奶奶,主旨是來送小女讀書的。坐地鐵緊趕慢趕,趕到香港中文大學,讓我瞳孔放光,這所世界名校,建在一座大山上,幾乎占了整個大山,環境尤其漂亮,山疊疊,樹青青,坐其校內免費中巴,躍上蔥蘢四百旋,一旋或是一處文化圣地,在這里華麗轉身,轉身皆華麗,不宜爽心乎?行至山頂,山的那一面是大海,依山傍海之地,有一處學術殿堂,嗯,看上去爽,想起來更爽。
中大真大,找了半天,都沒找到小女就讀之處,陽光厲害,曬得腦殼痛,踏破鐵鞋,終于找到了,也是怪異,這棟大樓沒有保安,不驗身份,整個中大,我都沒看到保安守大門、守小門,讓我橫沖直撞,撞進文化與宗教中心,學生尚沒開學,樓內十分安靜,由我亂轉。誰想,在這學府重鎮里,讓我在香港再次撞見了魯迅,魯迅以版畫的方式出現在一位教授辦公室的門上,神形堅毅而悲憫,直面我,直面這個世界——地鐵上的魯迅是一個側影,此處卻是正面像:“……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魯迅。”
在香港的地鐵里,撞見了魯迅,己讓我驚奇,魯迅沒關在泛黃的課本里,而行走于最為現代化的公共場所,實是文學的勝利。只是我覺得,魯迅以那句“也就成了路”的名言高居地鐵上,未免有點流俗,這一句話,那是既可以作“公益廣告語”,大概如勵志作者口吻的吧?更可以當“公司廣告語”,或已降格為當代那些小人物成功學的鼓勁話吧?而魯迅再次出現在這個一流學府里,更讓我驚訝復驚訝,這不是藏之名山了么?這更是文明的勝景了。實在來說,當今精英與俗眾多半是唱反調的:俗眾間流行,精英必然反之,不反俗眾,何以叫精英?這差不多是當代精英的邏輯了——自詡精英者,誰不將罵魯反魯當時尚?你還崇魯啊?呔。呵呵,有多時了,我是破帽遮顏過魯門的。
在香港尤其在香港中文大學,撞見魯迅,我心底忽有氣升騰,那是什么氣?那是我可以喜歡魯迅的底氣。
這里是有思想底氣的魯迅,不是地鐵里疑似降格為俗氣的魯迅。“……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魯迅”,這句話不孤零,恰如劉禹錫那句“何陋之有”一樣,不孤零。這句話是摘自魯迅《且介亭雜文》白序的,前句是:“為未來的文化設想,固然是很好的,但為現在抗爭,卻也正是為現在和未來的戰斗的作者,因為……”
因為什么?因為失掉了現在,也就沒有了未來
因為什么?因為失掉了魯迅,也就沒有了未來。
十一 端午日
走近端午,弘揚傳統
它從汩羅江的波濤里悄然走來,幾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猶如一滴水彩,把中華大地染成粽葉式的青綠,從此每一條河川都回蕩著振聾發聵的吶喊,每一個角落都彌漫著亙古不變的艾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