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有關民俗文化教案蘇教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了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各地都舉行了各式各樣的活動讓人們更好的走進端午,弘揚傳統。
賽龍舟的精彩片段
“砰”的一聲令響,龍舟比賽開始了。各只船上立即響起了陣陣鑼鼓聲,槳手們在鑼鼓聲的指揮下奮力地劃動手中的短槳。只看見槳起槳落,龍舟如離弦的箭一般飛馳向前。快到終點了,領頭的兩只龍舟上鑼鼓聲如雷鳴般響起,船上帶頭的那人也賣力地揮舞手中的兩支小令旗來指揮龍舟的進退,岸上的助威聲更是如潮水般洶涌,槳手們也越來越快地劃動手中的短槳,整個場面如戰斗般精彩。
龍舟下水以后,各村龍舟要劃至龍王廟或其他神廟附近,祀拜神靈,祈求獲勝和吉祥。龍舟賽前都進行訓練。競賽時,劃槳壯漢分坐兩邊,中間是一位擊鼓的總指揮,稍前還有一位打鑼的。有些地方還要物色一個10至12歲左右的男童“靠龍規”。一般是當地富豪子弟,長相標致,按小俠客裝飾,扎頭巾,束腰帶,打綁腿,涂粉脂,穿著艷麗絲綢衣服,斜躺在龍頸上,競賽時,一邊搖著右手的小葵扇,一邊配合鑼鼓節奏吹哨子。開賽之前,這個孩子就像戲曲明星一樣,被大群紅男綠女團團圍住觀賞。龍舟競賽翻舟之事時有發生,孩子要套上救生圈,并由最前面的頭、二槳手負責保護。
俗語說:“潮汕人無臉輸死”。龍舟競賽在…十分激烈的氣氛中進行,舟上的健兒們傾盡力氣邊劃水邊呼喚,岸上的觀賞者,也為自己村莊的龍舟呼號助威。經過多個回合的角逐,勝利者奪得標旗,演戲及舉行酒宴慶祝。
端午漲知識,詩詞大比拼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 李隆基《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蘇軾《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 殷堯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 邊貢《午日觀競渡》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 貝瓊《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 杜甫《端午日賜衣》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碧艾香蒲處處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 趙蕃《端午三首》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 蘇軾《浣溪沙•端午》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本命年,你應該知道什么
“本命年”做為一種約定,據記載在西漢時期就十分明確了。
我國古代用干支紀年法。這種紀年法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回圈性。
如一個人出在一二年,中國黃歷是壬辰年,依照天干地支紀年法六十年后的二○一
年會再次遇到壬辰年,而這一年就被稱之為“本命年”。
本命年原本是六十年一遇,但在十二生肖納入中國古代歷法體系后,事情發生了變化。
由于天干地支太過難記,南北朝時期,民間便借鑒以動物紀年的方法來記年份,找出十二種不同的動物來一一對應十二地支。 這樣,每年輪到哪個地支,就把這一年叫做這個地支所對應的動物年。如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年的地支都是“辰”,“辰”對應“龍”,那么二○一二年是壬辰年,就是一個龍年。 這種紀年法因為只考慮地支,所以一個人每過十二年,就會再次遇到天干迥異而地支相同的自己的屬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