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有關民俗文化教案蘇教版
十三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
月是故鄉明
1.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維《山居秋暝》
2.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3.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4.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5.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唐•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后見寄》
6.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唐•李白《把酒問月》
7.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獨酌》
8.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唐•李白《古朗月行》
9,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10.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唐•盧綸《塞下曲》
古詩“換新調”
蘇軾的《水調歌頭》曾被改編成流行歌曲《明月幾時有》,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喜愛。除此之外,還有李白的《靜夜思》等也被改編傳唱。對于這種把古詩詞改編成流行歌曲的現象人們褒貶不一。
反對者態度:這是一種灰色現象。因為把中國古典文化中的精品進行“改編”本身就是對古典文化的不尊重,加之現在的改編大部分走“戲說”“惡搞”路線,所以是一種對古典文化不負責任的態度,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對所改編的古典文化的正確認識和理解,應當予以制止。
支持者態度:支持在尊重原作意境基礎上的改編,反對“戲說”“惡搞”。畢竟原作是傾注了作者的心血與思想感情的,是不允許嘩眾取寵者肆意濫改的,所以反對“戲說”“惡搞”。但對于一些在創作上保持嚴謹態度,對詩詞意境能完美體現的改編還是支持的。
應當寬容對待。古典詩詞看似高深,但是改編成流行歌曲卻朗朗上口,這不但有利于年輕人學習,還有利于傳唱,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作品。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應是一種古今文化的交流與溝通,是一種進步的體現。
古詩中的節日
1.春節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2.元宵節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清明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4.中秋節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5.重陽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四 春
學者風范
1.1920年,是朱自清在大學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廠去逛書店,在華洋書莊見到一部新版的《韋伯斯特大字典》,定價要14元。這錢對這部大書說來雖不算太貴,可對一個念書的學生卻實在不是個小數目。自己手頭沒這么多錢,可書又實在舍不得,思來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還值點錢了。 這件大氅,是父親在朱自清結婚時為他做的,水獺領,紫貂皮。大氅雖是布面,樣式有點土氣,領子還是用兩副“馬蹄袖”拼湊起來,可畢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時候,父親還很費了些心力。可當時實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將來準能將大氅贖出,便在躊躇許久后,毅然將它拿到了當鋪。 當鋪在學校后門,轉身就到。朱自清并沒有過多考慮。因為想到將來贖回,便以書價作當價:14塊。大氅當然不止這個價,所以當鋪柜上的人一點不為難,即刻付款。 拿上錢,朱自清馬上去把那本《韋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來。不料那件費了父親許多心力的大氅,卻終于沒有贖回來。 大學畢業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帶中學教書,后來被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別冷,朱自清沒有力量縫制棉袍,便到街上去買了一件馬夫用的氈披風。這種披風有兩種,一種式樣較好且細毛柔軟,但價貴,朱自清買不起,便買了一種粗糙但便宜點的。 這件氈披風由于太過顯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貧的標志,以致后來多次出現在回憶朱自清的朋友的筆下。但它卻為朱自清進城上課攔擋了風寒,晚間又鋪下當褥子,雖然說起來頗叫人心酸。此時,再想想那件當出而不能贖回的皮大氅,叫人更感到讀書人癡迷于書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