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學設計2
四、板書設計參考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匐匍地/活著/也是死呀!
假如……歌唱——|在斗爭里,勝利/或者死……
\戰士底墳場/會比奴隸底國家/要溫暖,要明亮。
本課總結
詩歌作為抒情的藝術,需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響讀者的心弦。所以本課的教學應強化誦讀——不同層面的誦讀,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味揣摩詩句的表達效果,探討詩歌獨特的意象創設的意境氛圍,理解詩人巧妙的抒情方式。閱讀課外詩歌《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斗者》,加深了對課本詩歌的思想內核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到詩歌的感染力。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這首詩作于抗日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有很多作家寫出膾炙人口的詩作,請同學們課外閱讀一些這一時期的作品,認識學習詩歌中意象的使用與表達作用。
14、鄉愁(余光中)
教學目的: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教學角度:語言品味課。
主要教學過程:朗讀——品味——遷移。
訓練實施過程:
一、導入
回憶、背誦寫“鄉愁”的古詩詞導人。
二、朗讀
1.聽配樂錄音(或者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朗讀的語調、語速、節奏。
2.朗讀指導。
語調:深沉;語速:舒緩;感情:深摯。
3.分四小組朗讀余光中的《鄉愁》,讓學生評點。
4.指名讀席慕蓉的《鄉愁》,師生共同評點。
5.學生自由朗讀、體會。
三、品味
1.找出第一首《鄉愁》中相同位置的字、詞、句,進行歸類、品析。
用“ 美,美在 ”這一句式把品析的結果說出來。
可能有如下一些說法:
①“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詞美,美在它們選取了代表漂泊、隔離、訣別的具體事物來承載抽象的難以捕捉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②“枚、張、方、灣”這些量詞美,美在它們富于變化、準確形象地表示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形狀。
③“小小、窄窄、矮矮、淺淺”這些疊詞美,美在它們增加了句子的詩意,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這些時間詞美,美在它們不露痕跡地表示出時間的變化、情感的步步增強。
⑤“這頭、那頭、外頭、里頭”這些方位詞美,美在它們自然顯示了空間的隔離,反復使用營造出一種
⑥“鄉愁是……”這一句式美,美在它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⑦文章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的小節美,美在整齊,美在對應,美在情感的層進。
2.教師隨機點撥、小結。
從語言上來說,“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是選擇的意象美,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以及“鄉愁是……”這一句式體現了音樂美,“這頭、那頭、外頭、里頭”以及結構相似的小節富有節奏美,這些又都有整齊美。而量詞“枚、張、方、灣”和“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又充滿變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