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做自尊自信的人
二、學生分析
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大多都能表現出一種較強的自信。但他們對于自信的含義都缺乏理性的認識,所以在進行教學時應先讓其從感性認識開始著手。
三、設計思路
1、出示世界著名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自信的可貴。接著出示名言錄——(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即是人失敗的原因……。)
2、說說自己感觸最深的“我能行”經歷。并談談當時的心理感受。
3、開展“我能行!”活動,然后齊聲朗誦“我能行”小詩。
4、歸結“我能行”的活動得出自信的含義所在。
5、自信者風采大展示:錢學森、周總理、鄧亞萍、海倫•凱勒,接著讓同學選出班內的自信者,并讓其上臺發表自信感言。
四、教學中存在的疑問
在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時候,別讓學生誤以為只要自己說聲行就啥都行!自信心的增長應和人的自身力量增長成正比,否則只會滋長學生的浮夸風,最終會因失敗而走向自卑。
第五課時 第二課第一、二框 超越自負,特別自卑
一、教材分析
1、重點:讓學生準確理解自信、自負、自卑三者的含義和區別所在。
2、難點:如何矯正自負者和自卑者的心理。
二、學生分析
由于當代的大多數學生都身處獨生子女的特殊環境,再加上我國教育機制,尤其是對學生評價機制往往只局限于學習評價的弊端,導致很多學生身上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自負和自卑的心態。針對這一狀況,教師該如何運用教學來使學生樹立真正的自信顯得尤為的迫切和急需。
三、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 活動目的
導
入 每個學期我們都要面對大大小小的考試,有人得第一,也有人會得最后一名,名次總是在不斷變化,同學們有沒有聽過一個同學由班上的最后一名變為第一名的真實故事呢?你想不想知道成功的秘密呢?
看張小東的故事(第一集),了解張小東的基本情況。(見附錄)
看張小東的故事(第二集),提出問題:張小東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呢?——相信自己,認為“我能行”,不斷努力。 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引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也提示學生本課內容和成功之間的關系,為下節課做一個鋪墊。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超越自負,告別自卑。”
大
家
一
起
來
分
析 看張小東故事(第三集)。張小東進入大學后發現同學的分數都沒有自己高,開始瞧不起別人。提出問題: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進入大學之后的張小東還相信自己嗎?他表現出來的還是自信嗎?他這種心理有什么特點?——自負。分析自負的含義。并讓學生閱讀“誰最大”故事。加深對自負概念的理解。
看張小東故事(第四集)。張小東在大學里遇到一個又一個失敗,競選學生會主席失敗,參加書法比賽失敗,與同學關系出現問題……張小東開始懷疑自己,認為自己其實什么都不行。提出問題:張小東還相信自己嗎?他表現出來的還是自信嗎?他的這種心理有什么特點?——自卑。分析自卑的含義。
通過討論,讓學生理解自信、自負、自卑的區別,進一步完善學生對自信含義的理解,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
名 醫
會 診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幫助張小東走出困境好嗎?讓學生各抒己見,學找克服自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