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遵循兒童認知特點,改進數學教學
(二)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完善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的發展是一個連續構造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前面階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對前面階段進行改組而形成的一個新系統!(《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第294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如果學生獲得的知識是雜亂無章的,像開中藥鋪似的羅列了一大堆單個的材料,便不能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也就不能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和智力得到發展。因而多年來我在教學中一直著力于培養學生建立和完善認知結構。
結構是指事物的內部聯系。建立數學知識結構是數學學習的本質,也是數學教學的本質。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很強,前面的知識是后面知識的基礎,后面知識是前面知識的發展,它們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學生只有不斷完善認知結構,才能形成知識網絡,利于知識遷移。
遷移是指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乃至方法和態度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影響,用中國的一句古語來說,就是“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是要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知識遷移的能力,能把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于不同的情境,更好地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做到“既長知識,又長智慧”。為此,我采取了下面一些做法。
1.留“甩頭”和找“接頭”為知識遷移鋪路。
留“甩頭”和找“接頭“是指前一堂課所留的“甩頭”,是后一堂課要找的“接頭”。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實際上都是指教學中要把握知識的連結點,促使學生不斷發展認知結構,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為了減緩后繼課學習的坡度,我在教學中既注意教材的階段性,又注意教材的連續性,對后繼教材的重點、難點,注意提前孕伏。在講授新課時,不僅要找好接頭,還要為后繼課程的學習留“甩頭”,與后繼教材相連結。例如,我在講長方體的體積時,強調了“底面積”,就為以后講授正方體、圓柱體乃至圓錐體甩了個“頭”。后來,在講圓柱體時,我先引導學生復習圓面積,再組織學生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并著重討論了什么是它的底面積,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甲說:“底面積×高是長方體、正方體的同一個公式。會求圓而積,就可以用底面積×高求出圓柱體體積。”
學生乙說:“環形面積×高,可以求出鋼管的體積!
學生丙說:“我有一個三棱柱的容器,三角形面積×高=三棱柱的容積!
2.加強知識的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
上面講的找“接頭”和留“甩頭”,都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識。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往往是錯綜復雜的,為了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形成清晰的網絡,即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我在教學中還進一步引導學生加強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把有關的知識穿成串,學生把這種方法簡稱為“穿串”。這樣把找“接頭”、留“甩頭”和“穿串”結合起來,在教學中取得了顯著效果,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學習效果也明顯提高。
在總復習時,我組織學生進行系統整理,形成了很多知識網絡。如下頁的圖,是學生在老師引導下自己歸納、整理,老師又進一步幫助研究、修改后形成的各種應用題的縱橫聯系圖。
3.易混淆的內容,著意弄清它們的異同和聯系。
數學知識中,有些內容容易混淆,對這樣的內容,我用類比方法一方面區分它的異同,另一方面,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我常常發現學生易混淆的問題。例如,有的學生學過小數的性質后,把“2.5996,要求保留三位小數得2.600末尾的兩個“0”都消去了。寫成2.5996≈2.6。我問他為什么把末尾的兩個“0”全消去了,他說:“因為您在講小數的基本性質時就是這么講的!庇秩纾骸凹讛凳40.5,比乙數多1.25,乙數是多少?算式是:40.5-1.25=38.25,而有的學生竟列出這樣的算式:40.5+1.25=41.75,她還滿有理由地說:“因為甲比乙多1.25,所以40.5+1.25=41.75就是乙數!睂W生出現的種種錯例,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對所學的知識,沒有完全弄懂;二是學生懶于動腦,對具體問題不做具體分析。不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事物的本質決定的,而用靜止的孤立的絕對的觀點去生搬硬套,認為多多少就是加,少多少就是減。
在教學中,怎樣研究解決這樣的問題?我抓了下邊兩項工作。一是“水不來先疊壩”。例如,講《圓柱的表面積》時,針對學生易混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淆的問題,先講什么叫表面積,我拿了下面三種實物讓學生觀察、比較。比較的結果是:
鐵皮油桶:側面積+底面積×2
鐵皮水桶:側面積+底面積
鐵皮煙囪:側面積
這樣不論是平時的作業,還是考試,再也沒有發現油桶、水桶、煙囪的表面積相混淆的問題。二是“以趣誘思”,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芭d趣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興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第469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第1版)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學生情緒高昂時,他們就有良好的情緒去學習。他們還樂于學習有趣的內容,學習效果就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