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有多少條魚》說課材料及教學反思
2、 各組匯報兩種方案的實驗結果,比較同組的兩種方案哪個更準確;比較同一方案各組實驗的結果哪個更準確。
3、師問:為了提高實驗估計結果的可信度,你有什么改進的辦法?
生1:增加實驗的次數。
師:很好,有敏銳的直覺,增加實驗的次數,也就意味著可以得到更多的數據。那么如果不再繼續重復實驗,就現有的實驗結果,大家還有其他的改進辦法嗎?
生2:將各組的實驗數據匯總之后再作估計。
師:非一般的思維,請問你是怎樣想到的呢?
生2:因為匯總各組的實驗數據,相當于增加了實驗的次數。
師:回答的非常好,大家都明白了嗎?
師:請各組推薦一名代表,帶上記錄表上臺,分兩組將各組的兩種方案的數據分別匯總;然后再估算一下。
(投影展示:兩種實驗的全班匯總結果。)
4、大家還能根據剛才的實驗談談兩種方案的優缺點嗎?
生:……(眾說紛紜)
師:大家都能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可以概括一下:
1. 如果試驗次數足夠多,第一種方法結果比較準確,但實踐中人們不能無限度地重復實驗,故其實際意義不大。
2. 第二種方法當總數較小時,其精確度可能較差,但對于許多總數較大的實際問題,此法方便可行。
【三】變式探究
問題:剛才實驗中的棋子是有黑有白,現在如果一個口袋里只有若干白棋,又該如何估計口袋里的棋子數呢?談談你的看法。
生1:另外找幾顆黑棋放入口袋就可以了。
師:非常棒的轉化,再為難一下大家,假如找不到黑棋子,又該怎么辦?
生2:將口袋中的幾顆棋子染成黑色。
師:好主意,事實上也就是給其中幾顆棋子做上了標記。
(說明:意在引導學生學會變通。)
【四】解釋應用
問題1:如果我們把口袋想象成池塘,那么圍棋子可當作什么呢?(培養建模意識)
生:池塘里的魚。
師:多有意思的想象啊,大家認同這種想象嗎?
生:(紛紛點頭)
師:這樣看來,棋子問題與魚的問題似乎有相似之處,解決了棋子問題,魚的問題也就不遠了。
問題2:現在你能為魚塘的李老板設計一種估計池塘中魚的總數的方案嗎?
生1:我們可以先撈出若干條魚,將它們記上標記,然后再放回魚塘,等魚分布均勻后,再撈出一條魚,觀察是否有記號后放回,經過多次重復后,以有標記的魚和無標記的魚的比例估計魚塘里魚的數量。
生2:我們可以先撈出若干條魚,將它們記上標記,然后再放回魚塘,等魚分布均勻后,再從中隨機捕撈若干條魚,并以其中有標記的魚和無標記的魚的比估計魚塘里魚的數量。
師:兩個同學都動了腦筋,大家還可以進一步思考,從動手操作的角度來看,那種思路更為簡便易行?
(說明:在完成了實驗且解決了口袋中全是白棋的估計方法后,引導學生思考該方法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逐步回到本節課的主題——如何估計池塘里魚的數目。學生課堂上口述方法,要求其課后書寫詳細方案,作為成長記錄保存在檔案袋中。)
【五】拓展應用
問題1:你能進一步設計一個方案,估算出魚塘中魚的產量嗎?
問題2:往一個裝了很多黑球的袋子里放入10個白球,每次倒出5個,記下所倒出的白球的數目,再把它們放回去,共倒了120次,倒出白球共180個,袋子里原有黑球約多少個?
問題3:宜都、紅花兩地對開的公共汽車共有黃色、綠色兩種外觀顏色,其中綠色外觀的有10輛,張先生經常乘座公共汽車從紅花前往宜都出差辦事,他能用合適的辦法估計宜都、紅花兩地對開的公共汽車總數嗎?談談你的看法
(小組討論后選代表交流,師不作過多評價,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懸念與空間。)
【六】歸納質疑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都有哪些收獲和疑問?利用今天的方法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舉例說明。
生1:一個家庭一年要丟棄多少個塑料袋?
生2:一片森林里有多少只錦雞?
生3:一次抽獎活動中的中獎率有多大?
……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主旨是希望學生“動”起來,通過不同的情景與話題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在本節課的實施過程中,自已感受最深的體會有三:
1、提供貼近生活的學習素材,是激活學生學習動機的基礎。
在問題的設計中,讓學生首先親身經歷數學問題的現實場景——池塘里有多少魚?從而看到有價值的數學,促使其用數學觀點進行解釋與應用,使得整個學習活動更為生動活潑,學生也在這種生動的問題情景中,獲得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認同。
2、設計動態平衡的活動方案,是激發學生積極動手的基礎。
在活動的設計中,我們考慮的是一種動態平衡,而不是一種盲動和簡單的圖熱鬧。基于此,活動給了學生相同的起點(相同的白棋數目,相同的樣本容量,相同的實驗次數,相同的實驗時間),這有效地協調了各組活動的進度,避免了課堂節奏的失控。但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學生到達的終點卻可能是不同的(不同小組的不同結果,不同方案的不同精確度,不同方案的不同可行度,不同成員的不同收獲)。
3、組織實力相當的活動小組,是激勵學生協作競爭的基礎。
對于活動的分組,注意了把握“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一方面發揮了組內成員相互協作的意識,不同的人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如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進行一些操作活動,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進行數據的分析及結果的估計,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提高,又不失對數學學習興趣的一種持續發展,同時也實現了學生間的一種互動對話及交流。另一方面激發了組間成員相互競爭的意識,每個成員服務于自己的小團隊,如果自己獲得了成功,會感覺到為自己的小集體爭了光,如果自己團隊中的成員有上佳表現,自己也為自己在這個團隊中而感到無尚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