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有多少條魚》說課材料及教學反思
總之,我想,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能夠追求和探討這種動的氛圍和動態平衡,使得學生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就一定能實現教師與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發展,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下的課程改革。
六、案例點評
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互動中學會學習數學——這一課改的新理念在本節課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其一、注重讓學生從學習素材中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欲望。本課中選取的估算池塘里魚的條數、公汽輛數等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對學生極具現實性和挑戰性,學生從一接觸便產生了濃厚興趣。
其二、注重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領悟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摸棋子”問題出發,將“魚”與“棋子”建立聯系,引導學生經歷了建模的全過程,隨后又讓學利用“模型”解決身邊的一系列實際問題,使學生體驗了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廣泛適用性。
其三、注重將學生的自主探究與互助合作有機整合,提高了全體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但是,如何實現課堂上動與靜的結合、點與面的兼顧,卻是目前課改中教師普遍感到困惑的一個難題。本節課,教師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編組,使得組內互助與組間競爭能夠同時得以實現;學習活動中,方案設計、動手操作、統計分析分工明細合理,使得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恰有一份“合適的工作”;“陳誠法”、“官雙藝法”等優秀學生的思維引領,既強化了具有“首創精神”學生的成就感,又是給學有困惑學生的一種恰到好處的啟導。